汉服的“两条道路”

一、“知识阶层”对汉服的批评

近几年,不少汉服复兴者或多或少地感觉到,汉服在所谓“知识阶层”中并不那么受欢迎。且不谈主流学术圈对汉服的正面印象十分有限,就是在“知乎”“维基百科”之类“逼格较高”的网站,(除同袍外)批评汉服似乎都是一种潮流。“知识阶层”对待汉服的态度,与汉服复兴初期遇到的冷漠或敌视不同,更接近“轻视”或“瞧不起”。如果能冷静、仔细地分析这些人对汉服的批评,不难发现其中多少切中了汉服运动核心层面的一些痛处。

有网友认为“爱穿什么是自由。假如明确是因为要复兴文化所以穿所谓汉服,那我觉得反映了现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极度不自信,以及对本国文化理解的肤浅”,或认为“如果只是喜欢穿汉服,或因为此而结成团体,不过只是大家有此方面的审美偏好罢了,凭何用文化或复兴来谬赞自己,给自己戴顶高帽呢?”(1)这些看法实质上是对“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理论的批判,认为复兴中华文化与复兴传统服装并没有必然联系。

另一些人的“火力”则集中在汉服概念的建构性上。汉服总体而言是一个现代概念,这是部分汉服复兴团队自己也认同的观点。虽然古人偶尔用“汉服”一词,但这往往只是一般性的他称。更接近汉服概念的词应当是“衣冠”,这个词的儒家色彩远远超过其民族色彩。批判汉服概念建构性的人之所以强调汉服是一个新概念,乃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汉服与汉民族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民族主义本身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其人出于自由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立场反对代表某种民族主义的汉服,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从“三位一体”到“两大问题”

尽管这些批评者的观点都有其道理,但汉服复兴者并不认为他们的批评有多大的价值,因为汉服运动从来就没有真正形成过统一的目标。从实证角度看,汉服运动的发起与汉民族主义直接相关。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关心传统文化或中式服装的人也参与进来了。(2)虽然这三类人并不真正看得起彼此,但正是由于他们的合作,汉服复兴才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汉服运动从基因层面就是“三位一体”的。

随着汉服运动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次生同袍”加入进来,有人更进一步认为汉服复兴者分为四代(3)。最初的“三国争霸”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形态,“形制之争”与“元清问题”成为了汉服运动中最敏感的话题。后者当然是汉本位问题的沿续,前者则突显了汉服如何在“三个位格”之间自处的困境。

“元清问题”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近年来“新清史”与“内亚研究”的勃兴就反映了这个问题的生命力。实证研究指出,在明中叶以前,明人并不认为元明更替是民族革命,也承认元朝具有正统性(4)。蒙元、清朝初期的统治十分残暴,这一点不应否认。不论是否承认元、清王朝的正统性,以此过分强调族群之间的仇恨与对立,对于汉服、汉族以及整个中国都是有害的。

“形制问题”有两大分歧点,一是理论层面的,哪些款式或朝代的汉服应当复兴等问题属此类;二是实际层面的,具体某件(套)汉服应当如何制作等问题属此类。形制问题最集中地体现了汉服概念的模糊性,如果对于汉服、汉服运动的定位不同,贸然讨论形制问题是注定要失败的。也正因为此,对于形制问题的一切调和论或中庸立场都是不切实际的。但与此对应,虽然争议重重,形制规范几乎是所有汉服复兴者的一致追求。

三、“两条道路”的预测

综上,汉服运动几乎不可能实现“大一统”“大团结”,也很难彻底分裂。反对汉服的“知识阶层”就算知道了这些,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但他们应当想一想,为什么看起来“无稽至极”的汉服运动能够在当代中国取得一席之地?其未来会怎样?有不同追求的汉服复兴者也应当想一想,如何改变汉服复兴的停滞状态,使汉服运动在扩大的同时,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两条道路”是我对汉服运动前景的预测。

首先,汉服运动是全民指向的,不是亚文化、小圈子。这不代表汉服运动不会成为圈子,但假如穿汉服的人们不再坚持(理论上)所有中国人(或全世界的汉族人)都应了解汉服(不论其定义为何),汉服复兴便可宣告失败。这当然也是可能的前景之一,但不计入道路。

其次,将汉服恢复到1644年以前的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因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已经密切到了你中有我的状态,即使没有剃发易服、没有革命思想,1644年的汉服也不会原样保留到1944年。

到此,我就能回应本文第一部分的几个批评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恐怕没有人能说出来,因为当我们说出“中华文化”这个词的时候,她就已经是Chinese Culture了。清军入关之后四年,欧洲大陆上许多政权的领袖签定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自此,西方人不再相信普世的教会和普世的帝国,各自平等的民族国家纷纷建立,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一律平等的现代教条在接下来的300多年逐渐席卷全世界。但在此之前,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认为(理论上)皇帝、国家(帝国或天朝)、文明都是唯一的。最高的文明形态是华夏(或罗马人),其次是蛮夷,其次是畜牲,依此类推。在这个时期,西方人的文明标尺主要是天主教,中国人的文明标尺则是礼乐章服。

也就是说,从经典意义来讲,衣冠对华夏而言当然不是小事。要重建华夏,礼、乐、衣冠都是最核心的。但要注意的是,华夏从本质而言是一套完整的生活伦理与生活方式,并无“体”“用”之别,只复思想伦理不复礼乐衣冠,或反之,与没有恢复无异。有人会质疑,这不就是复古了吗?其实对华夏而言,无所谓古今之别,只有华夷之辨。不论在古在今,不论血统,不讲仁、义,不讲礼、乐,就是蛮夷。

此即汉服复兴的第一条道路,复兴以礼乐衣冠为代表的整个华夏,即汉服只是媒介,衣冠才是目标。或许有人要说,这违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但正因为是潮流,所以恰恰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能够判断的。从多元主义视角看,“现代”只是一种强势的“文明形态”,安知其必然统治全人类?况且就算是“最现代化”的美国,罗马帝国的血液也仍在其身体中流淌。

然而也有人从心底认为现代文明“优于”传统文明,他们就必须与汉服划清界限吗?当然不是,第二条道路在方向上与前一条相对,它通往多元的现代。汉服是一个现代的概念,但实际上和服、西服、藏袍在今天也都只是建构的产物。现代民族的产生无不依赖种种符号或诉求(5),将汉服作为全世界汉族的“图腾”同样合理。当然,这天然意味着汉服绝不谋求成为中国的“国服”。在这条道路上,古代汉族服装的形制仍将是未来汉服的重要参考,但不再具有强制力。同时礼仪、传统技艺也只是服务于现代人爱好或审美的文化遗产——因为人人平等,而汉族将成为多元世界中的一元。

四、小结

这两条道路并不是供汉服复兴团队做选择的,而是说,如果汉服运动要最终成功,基本跳不出这两种可能。虽然看起来像是要提供建议,实际上这只是一篇考查汉服运动成功(失败)条件的文章。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出既不是宣传文稿也不是论文的分析类文字,肯定既起不到宣传作用,又不客观。但正是这种杂乱的文体,能够充分展现我所谓“学者心”与“汉服魂”的撕扯。相信看懂这篇文字的人都能意识到这些思考多具有争议性,因此希望读者能以和平的方式也贴出你的看法,让人们知道汉服运动不是群众的盲动。

五、参考资料

(1)《如何看待汉服复兴运动?》,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99022
(2)兰芷芳兮:《汉服运动大事记》(2013版),http://tieba.baidu.com/p/2650506887
(3)李正剑:《试论现代汉服运动发展代别划分》,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57640702092072
(4)刘浦江:《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象》,《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3期
(5)汪晖:《“民族主义”的老问题与新困惑》,《读书》2016年第7期

(作者:驴应钟 北京汉服协会(筹)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汉服北京宣传中心主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汉服的“两条道路”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