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使伯牙再断琴

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楚人俞伯牙为官晋国,某年公私兼顾回到故里,行舟汉江,有感于水远山高,不禁抚琴抒怀。不意被樵夫钟子期悟明曲意:一曰高山,二谓流水。伯牙惊异不已,遂引子期为知己,拜为金兰。几年后伯牙再省家园,闻子期已故,嚎啕悲惜。叹世无知音,乃断弦摔琴,从此不为琴乐。只留下千古名曲《高山》、《流水》。至今武汉市还有“琴台”名胜,就是这段家喻户晓的故事的纪念。

这个故事说明,琴是士大夫即兴抒怀的重要工具,琴曲因为这种即兴而带有强烈的个性。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俞伯牙都是抚琴的顶尖高手。荀子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所以先秦的文士要在琴棋书画各方面都有修为,而琴为首要。

琴的来历很神秘。传说伏羲氏或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已知的资料显示,周代就用琴来演绎诗经的“颂”。周晚期,则变成文士演乐抒怀的工具了。这就有了伯牙、子期的故事。历代文人将琴奉为神物。即使到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不事神明,也寄望抚琴感应天地,呼号心声。

琴的制作很奇妙。每一张琴的制作选料极为讲究。木料的阴阳相背、头尾高低,都会决定琴的音色高亢或者低婉。相传东汉大文学家蔡邕远迹吴会,看见村民用桐木烧火。蔡邕根据木材着火发出的声音判断它是做琴的好材料。于是从灶火里抢出烧焦的桐木,用以制琴,果然不同凡响,这就是著名的“焦尾”琴。历代都有制琴名家,但能流传至今的古琴极少。我们现在能见到的都是六朝以后的琴了。唐代著名的工匠雷威制作的雷琴、张越制作的越琴,宋代马希仁兄弟制作的马氏琴,元代朱致远制琴,明代吴门张氏兄弟制琴等等,都是历代收藏的翘楚。清以后则再无好琴了。近年来,有识者着力恢复古琴制作工艺,取得了长足进展,令人欣慰。

琴的曲谱很生趣。古琴谱只记指法,不记节韵。所以每一只琴曲,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弹奏的韵律节奏是不一样的。每一次弹奏都是抚琴人即兴的创造。这就是琴曲既引人入胜又难觅知音的原因。所以,伯牙故高手,子期却难寻!

琴的收藏由来已久。先秦两汉就有名琴存世。如楚琴“号钟”琴、西汉司马相如的“绿绮”琴、东汉蔡邕的“焦尾”琴。唐宋以来,收藏之风盛行,人们刻意追求名琴,造伪也应运而生。到了近代,古琴研究收藏日渐衰落。但吴门苏州一带,藏琴之风未断。即便在“文革”期间,也有一些好古者怀琴而眠。如常熟徐忠伟,苏州吴景略、吴钊等。我们今天鉴赏古琴,要从形制、工艺和音色等方面判断真伪高下,还要从文献记载中找根据。古琴对于今人,已经不再是演绎心境的乐器,而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一种怀古幽思的寄托。当然,在现今的收藏市场,它又是一种投资的稀缺资源。流传于市的古琴,已经有过亿的身价了!这固然是投资趋利的结果,客观上却也是今人对古人的景仰,现代对古代的回望。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古琴艺术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使得古琴的独特文化价值为世人瞩目。随着国人追求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欲望的增加,古琴和其他古代艺术品一样,越来越为人稀罕,越来越千金难求。但吾人切莫忘了,古物是财富的体现,更是精神的寄托。古琴是投资的又一个好媒介,她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我们无需辨悟高山流水,却需敬畏先贤精灵!正是:吾曹殊非子期命,勿使伯牙再断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勿使伯牙再断琴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