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傳:雜阿含91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
時,有刀師氏聚落主,先是尼揵弟子,詣尼揵所,禮尼揵足,退坐一面。
爾時,尼揵語聚落主:
「汝能共沙門瞿曇作蒺蔾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聚落主白尼揵:
「阿梨!何等為蒺蔾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耶?」
尼揵語聚落主:
「汝往沙門瞿曇所,作如是言:『瞿曇!不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讚歎安慰一切眾生耶?』若言不者,應語言:『瞿曇與凡愚夫有何等異?』若言:『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讚歎安慰一切眾生。』者,復應問言:『若欲安慰一切眾生者,以何等故,或為一種人說法,或不為一種人說法?』作如是問者,是名蒺蔾論,令彼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爾時,聚落主受尼揵勸進已,往詣佛所,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曇!豈不欲常安慰一切眾生,歎說安慰一切眾生?」
佛告聚落主:
「如來長夜慈愍安慰一切眾生,亦常歎說安慰一切眾生。」
聚落主白佛言:
「若然者,如來何故為一種人說法,又復不為一種人說法?」
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聚落主!譬如有三種田:有一種田沃壤肥澤,第二田中,第三田塉薄,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於何田耕治下種?」
聚落主言:
「瞿曇!於最沃壤肥澤者,先耕下種。」
「聚落主!復於何田次耕下種?」
聚落主言:
「瞿曇!當於中田,次耕下種。」
佛告聚落主:
「復於何田次耕下種?」
聚落主言:
「當於最下塉薄之田,次耕下種。」
佛告聚落主:「何故如是?」
聚落主言:
「不欲廢田,存種而已。」
佛告聚落主:
「我亦如是,如彼沃壤肥澤田者,我諸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彼聞法已,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我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聚落主!如彼中田者,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我亦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發顯示,彼聞法已,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察我住,作如是念:『世尊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聚落主!如彼田家最下田者,如是,我為諸外道異學尼揵子輩亦為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然,於彼等少聞法者亦為其說;多聞法者亦為其說,然其彼眾,於我善說法中得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復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時聚落主白佛:
「甚奇世尊!善說如是三種田譬。」
佛告聚落主:
「汝聽我更說譬類。
譬如士夫有三水器:[第一器]不穿、不壞,亦不津漏;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有津漏;第三器者,穿、壞、津漏,云何?聚落主!彼士夫三種器中,常持淨水著何等器中?」
聚落主言:
「瞿曇!當以不穿、不壞、不津漏者,先以盛水。」
佛告聚落主:「次復應以何器盛水?」
聚落主言:
「瞿曇!當持彼器不穿、不壞,而津漏者,次以盛水。」
佛告聚落主:
「彼器滿已,復以何器為後盛水?」
聚落主言:
「以穿、壞、津漏之器,最後盛水,所以者何?須臾之間,供小用故。」
佛告聚落主:
「如彼士夫,不穿、不壞、不津漏器,諸弟子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乃至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如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津漏者,我諸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乃至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如第三器穿、壞、津漏者,外道異學、諸尼揵輩亦復如是,我亦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多亦為說,少亦為說,彼若於我說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得長夜安隱樂住。」
時,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心大恐怖,身毛皆竪,前禮佛足:
「悔過,世尊!如愚、如癡、不善、不辯,於世尊所,不諦真實,虛偽妄說。」
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別譯雜阿含130經(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那羅乾陀城賣,疊林中。
爾時,閉口姓聚落主而作是念:
「我今欲見沙門瞿曇,不見我師尼乾陀者不得往彼。」即時往詣尼乾陀所,頂禮其足,在一面坐。
時,尼乾陀即告之曰:
「今我教汝作二種難,令彼瞿曇既不得吐,又不得嚥。」
閉口姓即問之曰:
「阿闍梨!以何二難能令瞿曇不得吐、嚥?」
復告之曰:
「汝當往詣彼瞿曇所,作如是言:『汝可不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汝亦讚嘆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之法?』若言不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與世凡愚有何差別?若言我欲利益安樂眾生,何不一切等同說法?云何而有不為說者?」
時,聚落主受其教已,往詣佛所,粗相問訊,在一面坐,即白佛言:
「汝實不欲利益安樂諸眾生耶?豈不常讚如是法乎?」
佛告之曰:
「我於長夜常欲利益一切眾生,亦恒讚嘆如是之法。」
閉口姓言:
「若如是者,何不為諸眾生等同說法?有不說者?」
佛告之曰:
「我今問,汝隨所樂答。
譬如世人有三種田:有一上田,良美沷-乂+又壤,極為上好;第二田者,適處其中好;第三田者,曠野邊遠,沙鹵鹹惡。有諸田夫,先於何田而下種子?」
閉口姓言:
「為利益者,先種良田,望獲大利。」
佛告之言:
「若良田盡,次種何田?」
閉口姓言:
「次種中者;種中田已,次種下田,亦復擲子,亦望後時少有所獲。」
佛告之曰:
「欲知上田,如我弟子諸比丘、比丘尼,我為說法,初、中、後善,成於己利,句義微妙滿足,利益具足,清白顯發梵行,彼比丘、比丘尼聽我法已,依止我住,歸依於我,依憑於我,我為舟主而濟渡之,我為開眼,令得視瞻,住於安樂,彼等聞已,各作是言:『佛為我說,我等咸當盡心修行,便於我等長夜利益,得義得樂。』
彼中田者,如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我為說法,初、中、後善,成就己利,句義微妙滿足,利益具足,清白顯發梵行,彼優婆塞、優婆夷聽我法已,依止於我,歸依於我,依憑於我,我為舟主而濟渡之,我為開眼,令得視瞻,住於安樂,彼等聞已,各作是言:『佛為我說,我等咸當至心修行,便於我等長夜利益,得義得樂。』
欲知下田沙鹵惡者,如諸外道,我亦為說,初、中、後善……乃至顯發梵行,彼諸外道,各能聽受,隨其所樂,乃至一句,解其義趣,亦為彼等於長夜中救濟利益,得義得樂。」
時,閉口姓聞佛所說,而作是言:
「希有瞿曇!善說美喻!」
佛告之曰:
「為成斯義,更說譬喻:如世人有三種盆,有一水盆堅完不損,無有孔裂,亦無滲漏;其第二盆亦完不破,無有孔裂,少有滲漏;第三盆者,亦破亦漏,彼人注水,應先何器?」
對曰:
「先於不破漏者;完器滿已,注第二器,其第二器雖完不破,然,小滲漏。」
佛復告言:
「滿是盆已,更注何處?」
「其第三盆雖復漏破,亦應注水,為未漏間暫得用故。」
「其第一盆,喻我弟子諸比丘、比丘尼,我為說法……乃至令其得義得樂。
其第二盆,喻我弟子諸優婆、塞優婆夷,我為說法……乃至得義得樂。
其第三盆,喻諸外道,我為說法,若少聽受……乃至令其得義得樂。」
時,閉口姓聚落主聞佛所說,心生驚怖,憂愁厭惡,身毛為豎,起禮佛足,而作是言:
「我今誠心向佛懺悔,我甚愚癡,猶如嬰兒,所作不善,面於佛前虛妄不實,下賤妄語,唯願哀愍,聽我懺悔。」
佛告之曰:
「知汝至心,汝實知罪,實知愚癡,猶如嬰兒,所作不善,汝於如來、阿羅呵所虛妄下賤,作斯妄語,汝今知罪,誠心懺悔,善法日增,惡事退減,今我愍汝,受汝懺悔,令汝善法增長,常不退失。」
時,閉口姓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頂禮而去。
相應部42相應7經/如田地經(村長相應/處篇/如來記說)(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爛陀賣衣者的芒果園中。
那時,村長阿西邦大葛之子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村長阿西邦大葛之子對世尊說這個:「大德!世尊住於對一切活的生命類有憐愍的,不是嗎?」
「是的,村長!如來住於對一切活的生命類有憐愍的。」
「大德!那樣的話,為何世尊為某些人徹底地教導法,不為某些人像那樣徹底地教導法呢?」
「村長!那樣的話,就在這件事上我將反問你,你就如對你能接受的那樣回答它。村長!你怎麼想:這裡,如果農夫屋主有三塊田,一塊是最好的田,一塊是中等的田,一塊是下劣的荒地、含鹽的惡地田,村長!你怎麼想:那位農夫屋主想要播種(住立種子),會在哪裡第一個播:在最好的那塊田?或在中等的那塊田?或在下劣的荒地、含鹽的惡地那塊田?」
「大德!那位農夫屋主想要播種,會播在最好的那塊田那裡,在那裡播後,會播在中等的那塊田那裡,在那裡播後,會播在下劣的荒地、含鹽的惡地那塊田那裡,或不會播,那是什麼原因呢?至少也將成為牛的食物。」
「村長!猶如那塊最好的田,對我來說,比丘、比丘尼正是這樣。我為他們教導法:開頭是善的、中間是善的、完結是善的;有意義的、有文字的法,我說明完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那是什麼原因呢?村長!因為這些住於以我為依靠、以我為庇護、以我為救護、以我為歸依。
村長!猶如那塊中等的田,對我來說,優婆塞、優婆夷正是這樣。我也為他們教導法:開頭是善的、中間是善的、完結是善的;有意義的、有文字的法,我說明完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那是什麼原因呢?村長!因為些住住於以我為依靠、以我為庇護、以我為救護、以我為歸依。
村長!猶如那塊下劣的荒地、含鹽的惡地田,對我來說,其他外道沙門、婆羅門遊行者們正是這樣。我也為他們教導法:開頭是善的、中間是善的、完結是善的;有意義的、有文字的法,我說明完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那是什麼原因呢?或許他們也會了知一句,那對他們會有長久的利益、安樂。
村長!猶如男子有三支水瓶:一支是無裂縫、不滲(不拿走)、不漏的水瓶,一支是無裂縫、會滲、會漏的水瓶,一支是有裂縫、會滲、會漏的水瓶,村長!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想要放置水(裝水),會在哪裡第一個放置:在無裂縫、不滲、不漏的那支水瓶?或在無裂縫、會滲、會漏的那支水瓶?或在有裂縫、會滲、會漏的那支水瓶?」
「大德!那位男子想要放置水,會放置在無裂縫、不滲、不漏的那支水瓶那裡,在那裡放置後,會放置在無裂縫、會滲、會漏的那支水瓶那裡,在那裡放置後,會放置在有裂縫、會滲、會漏的那支水瓶那裡,或不會放置,那是什麼原因呢?至少也將成為物品的洗淨。」
「村長!猶如那支無裂縫、不滲、不漏的水瓶,對我來說,比丘、比丘尼正是這樣。我為他們教導法:開頭是善的、中間是善的、完結是善的;有意義的、有文字的法,我說明完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那是什麼原因呢?村長!因為這些住於以我為依靠、以我為庇護、以我為救護、以我為歸依。
村長!猶如那支無裂縫、會滲、會漏的水瓶,對我來說,優婆塞、優婆夷正是這樣。我也為他們教導法:開頭是善的、中間是善的、完結是善的;有意義的、有文字的法,我說明完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那是什麼原因呢?村長!因為這些住於以我為依靠、以我為庇護、以我為救護、以我為歸依。
村長!猶如那支有裂縫、會滲、會漏的水瓶,對我來說,其他外道沙門、婆羅門遊行者們正是這樣。我也為他們教導法:開頭是善的、中間是善的、完結是善的;有意義的、有文字的法,我說明完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那是什麼原因呢?或許他們也會了知一句,那對他們會有長久的利益、安樂。
在這麼說時,村長阿西邦大葛之子對世尊說這個:「太偉大了,大德!……(中略)從今天起終生歸依。」
巴利語經文(台灣嘉義法雨道場流通的word版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北傳:雜阿含915經,別譯雜阿含130經 南傳:相應部42相應7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