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传统与时尚的交织之美

一、汉服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汉服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从黄帝时期开始,华夏衣裳逐渐形成,后历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具有了区分社会秩序和等级的功能,汉服起源于此时。在各朝代的更迭中,汉服不断演变。如秦汉时期,以深衣为主要类别,有曲裾、直裾之分,女性多穿曲裾,行不露足,汉代礼仪文化制度得到空前发展,有 “汉官威仪” 之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继承秦汉特点,又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追求飘逸感,常以飘带为装饰。唐朝时期,男士汉服出现袍衫领子圆、头戴襥头的款式,女性多着上襦下裙,初唐时襦裙小袖紧身,中唐后裙子变宽松。五代时期服饰大多沿袭唐代,男子着襥头披襕袍,女性以短襦和长裙为主。宋朝时期,男子服装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两类,女子服饰也有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等样式。明朝时期,男子服装依然为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女子样式更加多样,有袄子、比甲及裙子等。

汉服的色彩与 “五行五色” 紧密相关。早在西汉时期,帝王顺应四季采用四季之色,形成 “四时衣”。到东汉,改为 “五时”,对应五行的五色,即春青、夏赤、季夏黄、秋白、冬黑。这种色彩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天道、师法自然的理念,使人们的自然行为与世间万物运行规律保持协调,展现出汉服独特的审美意蕴。同时,汉服的设计还体现了 “天人合一” 的理念。宽大的袖口表征天道圆融,深衣体现公平正直和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当人穿上汉服,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见汉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儒、道、墨、法等哲学思想及伦理道德的影响,塑造了其 “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

二、汉服的审美价值

(一)形制之美

汉服的交领、右衽设计,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交领象征着阴阳交合,右衽则体现了华夏民族以右为尊的传统观念。束腰的设计能够凸显人体的线条美,同时也使穿着者更加精神抖擞。上衣下裳的搭配,寓意着天地阴阳之分,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圆袖交领则象征着天圆地方,传达出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中缝垂带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代表着人道正直,提醒穿着者要秉持正直的品德。

汉服制作精良,注重对称规整。从衣领到裙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完美的对称效果。这种对称之美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他们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同时,汉服还非常注重与首服、发式、配饰的搭配。不同的首服、发式和配饰可以搭配出不同的风格,使汉服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女子搭配发簪、步摇等配饰,更能展现出古典优雅的气质;男子佩戴冠冕、玉佩等,则更显庄重威严。

(二)色彩纹饰之美

汉服的色彩有着严格的界限和特定的含义,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内在的性格和精神。例如,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喜庆和繁荣,常被用于婚礼、节日等庆典场合。黄色则被赋予了皇权的神圣光环,代表着尊贵与无上的权力。蓝色象征着高贵与典雅,给人以宁静与深远的感觉。白色象征着纯洁与高雅,寄托了文人墨客对高洁品性的追求。黑色则具有神秘与庄重的特质,常用于葬礼等肃穆场合。

汉服常用的纹饰多为自然物的抽象表现,如冕服十二章纹,每一种纹饰都有其独特的寓意。日、月、星辰象征着帝王统治天下,三光照临;山象征帝王如山之稳重,安镇四方为人所仰;龙象征帝王如龙善变,随机教化百姓;华虫象征帝王有文章华美之德;宗彝象征帝王智勇双全;藻象征帝王为政廉洁;火象征百姓取暖似的归附君王;粉米象征帝王对百姓有济美之德;黼取其能断割,象征帝王有决断之力;黻象征背恶向善或君臣离合。这些纹饰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古代社会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重要体现。

(三)形态之美

汉服峨冠博带、宽袍大袖,静止时威严庄重,走动时飘逸洒脱。这种独特的形态之美,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和画家的赞美。他们用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了对汉服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例如,“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生动地描绘了汉服的飘逸之美;“衣袂飘飘,宛若仙人”,则展现了汉服的超凡脱俗之韵。

汉服的形态之美不仅体现在外观上,更体现在它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上。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对高尚品德的向往。穿着汉服,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优雅、端庄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是汉服独特韵味的重要体现。

三、汉服的审美特点

(一)实用美

汉服在实用方面有着诸多体现。汉代大众服饰的 “交领右衽” 设计,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服饰特征,更具有实际的用途。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方便在衣服里存放劳动所需的小工具,采用了右衽的服饰制造款式,这一设计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随着纺织技术的提高,汉代的平纹素织物品种繁多,如纱、缎、缣、绡、绢、纨、编、缦等。各地能够根据自身的环境和气候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衣料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衣服。北方气候干燥寒冷,人们多选用动物皮毛、呢料、锦、缎等厚重保暖的面料,制作出的衣物展现出豪迈的阳刚之美;南方气候温和潮湿,人们则采用棉、麻等轻柔的面料,服装大多轻柔飘逸,体现出柔美的气质。汉服的实用美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遮风挡雨、保暖纳凉的基本需求,还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艺术美

造型美:

汉服的造型美在汉画像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舞女们穿着紧束腰肢的深衣,整体紧窄的设计修饰出女性的曲线,腰部以下层层叠绕,形成喇叭形,更衬托出腰部的纤细。袖口和衣领用花纹修饰,强调了美感。这种造型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美,还注重了与人体的协调性,使穿着者更加优雅动人。

纹饰美:

汉服的纹饰丰富多样,图案大气、简练、多变。汉代人改变了商周以对称为中心的图案构成方法,发挥想象力进行发散式创作,强调视觉的动感,增强了图案的表现力。他们将各种自然界的具体图案,如鸟纹、龙纹等动物纹、器物纹、文字纹、云纹、花纹等用于服饰纹样设计中。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和新疆楼兰汉墓出土的韩仁绣文衣右子孙无极图,都是汉服纹饰美的杰出代表。这些作品采用了织造、绘画、彩绘、印花、刺绣、镶嵌等多种技法,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技艺绝佳,显示出当时高超的纺织技术,也展现了汉服的精美绝伦。

(三)传统核心审美观

汉服的传统核心审美观可以概括为 “中、正、清、和” 四个字。

“中” 即走中道,在面料以及颜色图案的运用和设计上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汉服的设计应中规中矩,既不能为了追求完美而过于 “险”,也不能马虎对待。即使追求艳丽,也不能过分。

“正” 即有正气、具正统、显端庄。在款式和形制上不能胡改乱为,在面料和颜色图案运用上不能有 “妖邪” 之感。以 “正统庄重” 为上,即使艳丽也要不 “邪”。

“清” 即清雅,强调用简单或少量的元素体现复杂的内容或感受,反对堆砌和过于雕琢,强调留白。在款式和元素运用上以简洁为上,颜色图案及刺绣印染不可过满,即使艳丽也要不 “俗”。

“和” 即要和谐,在面料颜色图案的整体组合和整体运用的观感方面,要有谐调一致感,不能显得太冲突和分裂。即使艳丽也要不 “乱”。

汉服的 “中、正、清、和” 传统核心审美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也为汉服的设计和制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四、汉服审美与现代时尚的关系

(一)带动新就业

随着汉服的火爆,汉服体验逐渐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场景,由此带动了汉服妆造师、汉服设计师等新职业的蓬勃发展。汉服妆造师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化妆和造型技艺,还需深入了解不同朝代汉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根据客人的面部特征、气质风格以及具体的活动场景,给出最适合的妆造建议。例如,为一位准备参加传统节日活动的客人设计妆造时,妆造师可能会选择与该节日氛围相契合的朝代汉服,并搭配相应的发型和妆容,使客人仿佛穿越时空,成为古代的佳人或雅士。同时,汉服设计师们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将传统汉服元素与现代时尚理念相结合,设计出既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汉服款式,为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汉服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汉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已增至 125.4 亿元,2023 年达到 144.7 亿元,2027 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41.8 亿元。随着汉服市场的火热,相关产业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涵盖了设计、制作、销售、租赁等多个环节。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机会。在设计方面,设计师们不断挖掘汉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汉服款式。制作环节则更加注重工艺和质量,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和现代的生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出高品质的汉服产品。销售渠道也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实体店销售外,电商平台、汉服文化社区平台等也成为了汉服销售的重要渠道。此外,汉服租赁市场也逐渐兴起,为那些想要体验汉服文化但又不想购买汉服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

(三)传统与现代融合

现代服装设计越来越多地借鉴汉服的刺绣元素和领襟元素,极大地增强了服装的装饰功能,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比如在一些时尚品牌的服装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波西米亚风的刺绣设计中融入了汉服的刺绣工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国际知名设计师也纷纷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将汉服的领襟设计巧妙地融入到现代服装中,既保留了汉服的古典韵味,又增添了现代时尚的气息。同时,不同风格的汉服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也展现出了古典美学的魅力。短褙子与连衣裙的搭配,尽显小清新风格;圆领衫与马面裙的组合,典雅大气;长袄与裤袜的搭配,清爽舒适;吊带与宋裤的组合,淡泊致远。这些汉服与现代时尚的混搭方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现代时尚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汉服:传统与时尚的交织之美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