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礼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璋指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是婴儿诞生礼的仪式步骤之一。
可以说,诞生礼是伴随着新生儿的成长而进行的一系列礼仪,分别由报喜、佩璋礼、起名礼、射天地礼、洗三朝礼、拜床母、剃胎发、换衣礼、满月酒(百日宴、周岁宴)、抓周礼等组成。
在诞生礼中,两件东西尤为重要,一是婴儿的百家衣,一是长命锁。
百家衣,也叫百衲衣。在民间,家长在孩子满百天时为其穿上百衲衣。布料由向街坊四邻讨纳的各色布头拼合而成,取意于穿百家的衣,吃百家的饭,孩子不娇贵,易于喂养,能够长命。
新生儿百日宴或抓周礼时最重要的仪式是挂长命锁。长命锁一般是银制,呈古锁形状,上面常镌刻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按照汉族民间说法,锁能辟邪去灾,“锁”住生命。一般病弱或独生子女佩戴的较多,有祈愿长命之意。其实,关于佩长命锁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在《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以及《留青日札》等书中均有记载。
加冠礼
加冠礼,是嘉礼的一种,特指男子的成年礼——“冠礼”和女子的成年礼——“笄礼”。据古书记载,华夏族的成年礼始于周代,当男子、女子至一定成熟年龄,需由氏族长辈主持其成年仪式。行礼时,选择良辰吉日,盛服迎宾。行礼之后,拜见父母尊长,次日拜见宗族亲戚,这样,才能获得族内人士的承认。
朱熹《家礼》中有:今以冠礼言之,惟官行三加之礼为近古,若乡村庶人,于将昏(婚)之前,只用一加之礼,择吉延亲友之具庆为傧相,冠毕,拜祖先、父母。
行冠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的父亲)、大宾(主持人)及受冠者都要穿礼服。其中受冠者穿戴的服饰最为讲究,仅头上所戴部分:一加“冠中”,再加“帽子”,三加“幞头”。三加之后,将头发梳成髻,以示成人。另外,还需另起个名字(即“字”),既有冠又有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女子的笄礼,也称“上头”。笄就是簪子,笄礼就是在发髻上插簪的仪式,是女子的成年礼。一般在女子十五六岁或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婚,到了二十岁时也必须要行笄礼。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大宾(女宾)为少女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髻,并用黑布包住,再插髻固定。行笄礼后,表示女子已成年可以完婚。
无论加冠还是加笄,成年男女换装出房后,要行三拜之礼:一拜感谢父母,二拜尊敬师长,三拜以示报国决心。
婚礼
如今的诸多新新人类举行婚礼已不再以中西合璧为时尚,先锋的新人们也选择举行汉服婚礼来纪念这特殊的日子。婚礼仪式通常有周制婚礼和唐制婚礼两种模式。
《五礼通考》曾写明,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由六礼组成:“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纳采
议婚的开始,即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家同意议婚,男方才能正式向女方求婚。求婚时,必须带活雁作为礼物。为什么要用雁?有说法是,雁为候鸟,取意顺乎阴阳;并且一旦雁失配偶,终生就不再成双,取意忠贞。
问名
求婚之后,男方要拖媒人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准备合婚仪式。如果男、女方八字相合,那就再往下进行。
纳吉
问名之后,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通知女方,也叫“定盟”,仍是以雁为礼(后世多以金银首饰等为礼)。相当于现在的定婚,俗称送定、过定、定聘。
纳征
是成婚阶段的仪礼,也就是男方将聘礼送至女方家,也叫纳币、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即将聘礼中的一部分或全部退还。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一般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通常取双忌单。
请期
送完聘礼后,男方定下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现在民间仍流行这样的习俗,俗称“提日子”、“送日头”。
亲迎
婚礼的主要程序,即迎娶新娘的仪式。亲迎的仪式比较多样,一般用花轿将女方迎至男方家。起轿、回马车、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
拜天地
新郎将新娘迎入百子帐中,准备拜堂仪式。在主持人致完祝福词后,宣布拜堂礼正式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洞房礼中解缨和结发是重要亮点。解缨,即新郎亲自将新娘头上的定婚信物“缨”解下;结发,是把新娘和新郎的头发梳结在一起,取“白头偕老”之意。
新郎将新娘迎入百子帐中,准备拜堂仪式。在主持人致完祝福词后,宣布拜堂礼正式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洞房礼中解缨和结发是重要亮点。解缨,即新郎亲自将新娘头上的定婚信物“缨”解下;结发,是把新娘和新郎的头发梳结在一起,取“白头偕老”之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从出生开始—汉服人生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