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男子的帽子,主要有乌纱帽、幞头、网巾、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瓦楞帽、翼善冠等。
四方平定巾是职官、儒士的一种便帽,也称方巾,以黑纱为之,可以折叠,展开时四角皆方,故名,相传乃儒生杨维桢觐见明太祖时所戴。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四记其事。“今里老所戴黑漆方帽,乃杨维桢入见太祖所戴。上问曰:‘此巾何名?’对曰:‘此四方平定巾也。’遂颁式天下。”明代初定天下,正是四方平定之时,杨维桢的马屁拍得恰到好处,甚合明太祖朱元璋之意,于是就诏令全国使用。《明史·舆服志三》:“洪武三年(1370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于是四方平定巾成为儒生、生员、监生的专用头巾。
冠帽到明代式微,原来士人推崇的巾子大行其道。明代巾子种类很多,有乌纱折角向上巾、儒巾、诸葛巾、纯阳巾、飘飘巾、乘子巾、将巾、四周巾、吏巾、圆领巾,等等。按照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的记录来看,还有汉巾、晋巾、唐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纱帽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紫阳巾、六合巾、高士巾等。
各种巾子的佩戴因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即不同阶层、人群戴不同的巾子。有些巾子佩戴者范围较广,有些巾子则有专属,他人不能穿戴。如乌纱折角向上巾是黄帝的常服,专属黄帝戴的巾子。明代科举发达,士人受到社会重视,因此士人的巾子也特别多,东坡巾、儒巾、阳明巾、汉巾、晋巾、唐巾、凌云巾、方山巾都是士人的巾子,甚至还有专门给进士戴的专属巾子——进士巾。这在其他朝代是没有的。士大夫也有专门的巾子——玉台巾,官吏有他们的巾子——平顶巾。
儒巾,明代士人所戴的软巾,为生员的服饰。东坡巾,士人所戴头巾。纯阳巾,明代隐士、道士所戴的头巾,乡绅、举贡、秀才俱戴巾。高士巾,隐士逸人所戴的巾帽。武将戴将巾,官吏戴吏巾,皂隶戴圆顶巾。道士、僧人则戴四周巾。
六合一统帽,就是俗称的瓜皮帽,用六块罗帛缝拼,六瓣合缝,下有帽檐。瓜皮帽之名非常形象,六花瓣缝合之后戴于头上,宛如瓜皮倒扣。瓜皮帽在明代之所以颇为流行,主要在于它的大名——六合一统帽。因为帽子以六瓣面料合成一体,缀以帽檐,故以“六合一统”命名,寓意天下归一。俗称瓜皮帽、瓜拉冠,也称六合巾、小帽、便帽,多用于市民百姓。传说为明太祖朱元璋创制。明人陆深《豫章漫钞》云:“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缝合,下缀以檐如筒。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统云尔。”一顶小帽有了一个宏伟的大名,也与四方平定巾名称一样,迎合了洪武帝的圣意。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则记录了六合一统帽的形制、工艺与价格。“凡皇城内内臣,除官帽平巾之外,即戴圆帽。冬则以罗或纻为之;夏则以马尾、牛尾、人发为之。有极细者,一顶可值五六两或七八两、十余两。”需要指出,六合一统帽诞生于明代,但清兵入关后,也没有被取缔,仍然是社会上流行的一款帽子。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小帽,便冠也。春冬所戴者,以缎为之;夏秋所戴者,以实纱为之,色皆黑。六瓣合缝,缀以檐,襦筒。”制作材料上,明代、清代有所差别,一般来说,材料用纱、缎、倭绒、羽绫等,通常用丝绦结顶,讲究的用金银线结顶。瓜皮帽横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民国初年还能见到戴瓜皮帽的遗老遗少。
明代还有忠靖冠、遮阳帽、瓦楞帽、边鼓帽、软帽、大帽、翼善冠、方顶斗笠、毡笠,等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四方平定巾与六合一统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