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中国古代汉族女子妆容之三

红妆,在白色妆脸上以胭脂、红粉涂染腮、颊,最受人们欢迎,是古代妇女妆容中最常见的。深浅红彩,宛如脸上升起红霞,如酒醉的红晕,似青春的血液之色沁透而出,似心中的羞赧娇柔泛起,妩媚的、欢悦的美态。各种绯桃、红药、朱荔、绛荷、木芙蓉、粉菊、红梅等色彩在年年岁岁中涌动。岁岁年年,皆是永远的花颜。

由于红妆脂粉较厚,使女郎有红泪、红汗。唐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夏天“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泪珠或汗水里杂了红脂,自然成了红色。唐代王建的《宫词》也写道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拨红泥。”女郎卸妆的水简直成了红色的泥浆。

红妆可能要追溯到文明初辟的时代,以朱砂等涂满脸颊,比较粗旷,后来逐渐变得细腻了。秦始皇宫中的宫女都是红妆翠眉,是美丽的宫女之妆。南朝梁武陵王《明君词》中说:“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写的是化红妆的昭君。此后,红妆在诗词中几乎成了年轻妇女的代称。梁简文帝咏美人妆诗说:“娇羞不肯出,犹言妆未成。青黛随眉广,胭脂逐脸生。”唐代张萧远《观灯》诗说:“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女郎们在元宵观灯之时也忘不了化红妆。元稹《离思》诗说:“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酥旋欲融。”胭脂妆容,宛如红酥般柔丽。

红妆也称为红脸、红颜、朱颜。五代孙光宪《浣溪沙》:“碧玉衣裳白玉人,翠眉红脸小腰身。”唐代王誣《后庭怨》诗句说:“红颜旧来花不胜,白发如今雪相似。”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九十四回写到佳人也说:“櫻唇皓齿朱颜,袅娜如花轻体。”

女孩在脸上涂染胭脂,常用的是在脸上涂一层妆粉,然后把胭脂在手掌上涂匀,再染两边脸颊。唐人张泌《妆楼记》就记述了这种方法:“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胭脂晕掌中,施之两颊,唐代罗虬《比红儿》诗说:“薄粉轻朱取次施,大都端正亦相宜。”红妆多是用这样的方法操作出来的,这比远古的满脸涂满赤粉的带着几分朴野之气的妆容要精丽得多了。即使今天,女孩有时化妆还是喜欢用手涂脂粉,因为这样化妆显得自然,红色也好像是天然晕散的。

红妆的渲染方法有一定区别,如在季羡林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里提到,敦煌壁画里的人物脸容的渲染有三种方法,或者就代表三种不同的化妆:①在眼窝、近鼻根处渲染红色;②扩展到颧骨处;③扩展满腮,这在绘画中是多见的。

更常见的红妆是三白妆,也就是古典面妆的基础。把脸部染出红晕(可深可浅),而额头和下颌、鼻子这三个部位是白色。突出鼻、下颌的小巧,额头的光洁,使脸容似有高光,有立体感。这在历代仕女画、肖像画中极为常见,戏剧舞台上也在沿用。如唐代张萱的仕女画《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的是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带着众多仕女出游,众女子衣饰华贵,除了虢国夫人之外都是用三白之法化妆。额头和鼻子、下颌淡染白粉,鼻梁两边和双颊以浅红粉淡晕,色泽过渡十分自然谐和(虢国夫人自恃容貌美好,脸上是不化妆的)。如唐人《宫乐图》里的宫女也是如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红妆-中国古代汉族女子妆容之三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