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者,少而精致也。昆曲精华版《牡丹亭》改编汤显祖的原作,就处处体现了这一基本精神。剧情上,取原作55出之13出,即《肃苑》《惊梦》《寻梦》《言怀》《写真》《诊祟》《离魂》《冥判》《叫画》《幽媾》《旁疑》《冥誓》《回生》。这13出戏的情节最能体现原作“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主题。原作《回生》之后从《婚走》到《圆驾》还有20出,改编一概不取,与金圣叹评《西厢》不取“草桥店惊梦”之后,同是为了追求精致。
唱腔上,昆曲的精美传统集中体现为曼柔婉转的风格,旧时风行于氍毹的“游园惊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等精美唱曲,精华版均予保留。表演上,精华版充分调动各行的应工潜力,从角色安排到演员选定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所演13出主要是生旦戏,为了保留角色分工的均衡,改编者在《肃苑》《冥判》的基础上有意增加了《言怀》《诊祟》《旁疑》等出的净、丑戏,保持原作生、旦、净、丑各行并重的精神;为了使各行戏能够演得最精彩,挑选了各行的优秀演员,主要是梅花奖得主和国家一级演员担纲,如石小梅装生,孔爱萍装旦,赵坚装净,李鸿良、计韶清分别装男女丑。
舞台设计,布景为纱笼梅花国画,砌末为镂空紫木桌椅,虚实结合,引发联想。服装设计,注重色彩的审美,如杜丽娘服色《肃苑》中鹅黄,《惊梦》中绛红,《寻梦》中柳绿,《写真》中桃红,《离魂》中粉红,《冥判》《冥誓》中素白,《幽媾》中淡绿,《回生》中又回到绛红,既使舞台色彩缤纷,又烘托了情境,深化了主题。灯光设计,做到适时适量地使用灯光,而且与音乐结合得恰到好处,如《惊梦》中的游园一段,杜丽娘打开园门之际,浓艳的红光在强烈的音响中突然笼罩舞台,随后响起具有明媚感的旋律,给人春风满园、春情荡漾之感。
精华版《牡丹亭》对原作的改编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主要由于该剧的创作人员能够很好地处理以下关系:其一,昆曲创作与借鉴其他艺术的关系。编剧张弘、导演周世琮、唱腔整理孙建安、服装设计张艺、灯光设计刘丰等,都是长期从事昆曲创作的专业人员,他们对话剧乃至影视表现手段的借鉴是在立足于昆曲创作传统的基础上,而不是相反。
其二,连台本戏与折子戏的关系。精彩的折子戏为了强化舞台表现的戏剧冲突,一般会对文学原作进行较大幅度的改编,精华版坚持不违背原作至情主题的原则,一方面尽可能收入这些折子戏,另一方面又对之进行修改,使之符合连台本戏的演出需要,像《惊梦》《寻梦》这样的经典折子戏在精华版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改变的。
其三,文本与舞台的关系。原作的文学性高于舞台性,为了加强舞台上的可看性,精华版增加了科诨,尤其《旁疑》中丑扮的石道姑、花郎与俊扮的柳梦梅之间的打诨,《冥判》中关于胡判官“润笔”的抓哏等,使长达6个小时的演出冷热交替变化,牢牢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其四,古典与现代的关系。能够巧妙地结合原作的情感结构,适当增加花郎对春香感情期盼的诨语,以烘托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感情,既具有复式结构的现代叙事特征,又不违背原作至情主题的表达。
其五,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定位高格,既不迎合世俗观众的低级趣味,也不讨好年轻观众的浮躁心理。从社会反响看,精华版通过提高实现普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民族经典戏剧的流传,长期以来以折子戏演出为主,世纪之交开始出现连台赏析本戏的趋势。昆曲精华版《牡丹亭》既为传承经典戏剧、弘扬昆曲艺术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也为其它艺术探索传承经典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转 作者:孙书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昆曲精华版《牡丹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