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风流事,尽在昆曲600年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引以为傲的音乐艺术,深刻地表现着那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心声。英国有音乐剧,意大利有歌舞剧,俄国人有芭蕾,在东方之巅,与之遥相辉映的是以风雅著称的中国昆曲。

昆曲,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昆山,以其雅美绝伦、旷世绝尘的优雅风骨著称。昆曲之美,在于其博大精深。

昆腔的唱词带着浓浓的中国古典韵味,字斟句酌、韵调优美。词本不是为唱而生,却是以唱发声,每一句,都要求平仄相间,对仗工整。当姣好的唱词以合适的曲牌谐调而出,更能品出这字里行间的深切韵味所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句唱词出自《牡丹亭·游园》,被很多戏迷朋友所熟知。看似是在描绘周围景致,却有幽怨暗中生。春宵苦短,青春易逝,只道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奈何朝来寒雨晚来风。

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昆曲中被运用的淋漓尽致。纵然全词未提及一字的情义与悲喜,却在每一句的字里行间凝聚着深刻的意味。这就是中国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为昆曲成为不可替代的艺术经典,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昆曲唱腔婉转自然,仿佛只要乘着抑扬顿挫的曲调便可将朗朗上口的唱词缓缓道来。男子的坦荡儒雅,女子的温润清柔,都在这一唱一和间,彰显的淋漓尽致。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传承千年,踏破时空而来的古雅风致。

水袖一挥,盈步微顿,一个回眸间,已经望尽了千山万水,看尽了繁花一世。有共赴沙场的赳赳气势,有翩然飞舞的落花残叶,有执手相看的泪眼凝噎……一个方方正正的戏台子,却因为唱戏人的婉转回环,道尽了人生百态,深情意切。

再深情动人的唱词,也需要以不同的曲调相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配以笙箫、三弦、琵琶等,和着不同的人物与情节变化万千,呈现出人物在不同场景下多种多样的内心世界,让观看者,多了几分身临其境之感。

世间百态,众生万象,与京剧相同,昆曲的扮相主要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类。传统的戏曲艺术,大多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井小贩等。不同的人物身份就要配以不同的服装头饰,色调妆容。比如,青衣大都在剧中是正旦,要配以端庄大方的妆容,眉眼要清秀,衣着要华贵。上好的丝绸布料上绣着的远山与彩蝶,更是中国另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刺绣的代言。

推开厚重的朱门,转过曲折幽长的回廊,仿佛穿越了历史,来到了600年前的戏台子上。拂去满身尘埃,寻一段兵荒马乱英雄泪,享一场盛世太平故乡情,觅一抹爱恨情仇戏子魂,所有的一切都化作台上那一声寂寥的悠叹,像一幕永不散场的千古大戏。任岁月流转,古今变幻,转角处,依然能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和那几缕笛声悠扬,变作时空带不走的最美情怀。

2001年5月18日,中国的昆曲艺术,被列为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转 文小样 视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古今多少风流事,尽在昆曲600年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