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追鱼》研读

一、“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越剧《追鱼》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大型神话剧。

它改编自明代剧本《鱼篮记》,全称《观世音鱼篮记》,作者不详。《鱼篮记》讲述的是秀才张珍与金牡丹、东海鲤鱼精之间的爱恨纠葛;而在《龙图公案小说》之卷六《金鲤》中,则记载了扬州刘真与碧波潭金鲤、宰相府金线小姐发生的一段离奇的故事。《曲海总目提要》、《曲录》、《明代传奇全目》著录。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杂调”收有《牡丹记》,题郑国轩撰。祁彪佳评述其内容:“金牡丹为鱼妖所混,几不可辨,此境地之最恶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娥将此剧改编为《追鱼》。此剧后被很多剧种移植上演,又名《碧波潭》、《碧波仙子》等。越剧《追鱼》已摄制成影片。

总而言之,历朝历代以来,智慧的古代中国人民不断对《鱼篮记》进行改编、汇演。但是,从《鱼篮记》到《追鱼》,从越剧到各大剧种流派,不管怎样改进,这一段美丽的传奇所散发出的魅力永远不会消减。相反,历经各家的融合,历经岁月的沉淀,《追鱼》这一戏曲得以升华、流传,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

二、“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类似的神话剧比比皆是,如《白蛇传》等,都讲述了人、精之恋。但是我觉得,《追鱼》的精彩之处在于,将两个相爱的生命和一段动人的传奇刻画得至诚感人。
《追鱼》主要记载了张珍与碧波潭鲤鱼精的爱情故事。张珍与相府金牡丹小姐本是指腹为婚的名义夫妻,不料张珍家道中落,投奔亲家时金宠以“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留他在碧波潭畔结庐攻读。鲤鱼因仰慕张珍,变幻成金牡丹的模样与他共结连理。并约定在金宠寿诞之日,牡丹递杯之时,让张真拉她的手。张真依言而行,结果激恼了金宠,被赶出金家。鲤鱼追随张珍而去,后二人被相府家丁追回。故而引发了“闹府”“双审”等带有喜剧性的情节。剧末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张珍和鲤鱼相爱得那么深。草房结亲定情缘,书馆伴读至天明,月圆花前坐依偎。到处是柔情缱绻,到处是甜言蜜语。她善良体贴,他温柔专情。他与她相遇并相爱,书写着最美丽的爱情传说。可是如果仅仅如此,那他们的故事也无非是一般的才子佳人式的鸳鸯派情节,落入了俗套的模式,不过惹人怜叹几声,算不得稀奇。他们偏偏不止如此,他们相爱,还爱得勇敢,爱得无所畏惧。在第六场《双审》中,张珍受包拯惩罚时,与牡丹的冷眼相对不同,鲤鱼情不自禁地扑上去阻拦,与张珍相拥在一起。严肃的公堂之上如此温暖的场景让人不觉心酸。就像张珍所说,“作怪害人方为妖”,而鲤鱼——他心里最爱的那个人,书馆夜探、相依赏花、观灯释怀……如此深爱他的人怎么会是妖呢?他是如此相信她和他们的爱情。好吧,就算他知道了她是妖精,那又如何呢?在最后一场《追鱼》中,张珍听到鲤鱼自述身世后大呼“人生难得一知己,纵是鱼精又何妨?”那一刻我拍手大笑,太好了!他不是许仙,不是那个一听说妻子为妖精后惧怕、昏倒的男子,不是那个听信谗言迫害枕边人的丈夫。他是张珍,他爱的是一个纯洁的灵魂,一个与他深深相爱的生命!而且,他爱得不管不顾,那么勇敢!而鲤鱼精呢?大惊大喜地匆匆上前与张珍相拥。为了张珍,她面对包拯的斩妖剑毫不变色;为了爱情,她甘愿舍弃得道升仙的机会,宁愿拔去鱼鳞、打入凡间受苦。她也是勇敢的。张珍和鲤鱼精的默契、相知让人动容。静静地聆听这一段故事,慢慢地感受其间的“忧愁”“暗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余秋雨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中指出,“元杂剧在精神上有两大主调:第一主调就是倾吐整体上的郁闷和愤怒;第二主调就是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而《追鱼》作为中国戏曲舞台上辉煌浩瀚的作品之一,延续了元代戏曲的风格,赞美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它的写作者也许是想借这部伟大的作品来表现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幸福生活的追求吧。其实,追的哪里只是鱼呢,更是一份美好的爱情、一种美好的生活啊!

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追鱼》的研读到这里已近尾声。然而取下耳机,耳畔回响的仍是那一曲缠绵、动人的天籁。脑海里闪过的,仍是一幅幅温暖、缱绻的画面。所以我知道,有些东西还没有结束。

《追鱼》永远不会落幕。伴随着智慧的中国人民对爱情、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它将在舞台上永生。(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越剧《追鱼》研读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