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越剧起源
中国汉族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亦是“全国第二大剧种”。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发祥于上海。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流派
越剧在上世纪40年代进入“尺调腔”时期后,出现了一批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的著名演员。她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越剧唱腔和表演程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目前,越剧有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尹桂芳创立的“尹派”、范瑞娟创立的“范派”、傅全香创立的“傅派”、徐玉兰创立的“徐派”、戚雅仙创立的“戚派”,以及“王派”“陆派”“毕派”“张派”“吕派”“金派”等其他流派。
越剧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越剧的美,美在观众的心里,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种越剧的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种越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