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吟哦南北调到流派纷呈
越剧表演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舞台实践,结合自身的嗓音特点,创立了富有各自特色的唱腔流派。
旦角流派:袁派、傅派、王派、戚派、张派、吕派和金派。
生角流派:尹派、范派、徐派、张派、陆派和毕派。
旦角
袁派
袁派的创始人是袁雪芬
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人
工青衣正旦
袁派唱腔质朴细腻,委婉含蓄;吐字坚实而富有弹性,运腔中运用欲放又收、抑扬有致的处理方法,形成了特有的韵味美。袁派擅长以情声、声情交融,十分注重角色的内心情感表达。
袁派是越剧历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对越剧旦角唱腔的发展和流派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袁派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王昭君》《一缕麻》等。
袁派传人主要有:朱东韵、方亚芬、华怡青、陶琪等。
相关书籍与CD:上海音乐出版社《袁雪芬越剧唱腔精选》(附CD三张)
傅派
傅派的创始人是傅全香。
浙江嵊县后庄村人。
工花旦。
婉转圆润、华彩绮丽,俏丽多姿、韵味十足,是傅派唱腔最鲜明的特色。傅全香所用的高音已突破了越剧常用的高音范围,而且在人物感情特定需要时,唱腔在高音区延长时值,形成震人心弦的高腔,这在越剧唱腔中较为少见。
傅派重视用灵活多变的处理和细腻丰富的润腔方法,揭示人物多种情感变化。咬字坚实、喷口有力,听起来字正腔圆;演唱时讲究气息的控制、气口的运用和字尾的归韵;唱法处理上重点突出唱腔音乐的艺术对比。
傅派代表剧目有:《江姐》《情探》《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劈山救母》等。
傅派传人主要有:何英、颜佳、陈飞、陈艺等。
相关书籍与CD:上海音乐出版社《傅全香越剧唱腔精选》(附CD四张)
王派
王派的创始人是王文娟。
浙江嵊县黄泽镇坑边村人。
越剧青衣。
王文娟的唱腔中低音区音色浑厚柔美,在唱段的重点唱句中,善于运用高音以突出唱段的高潮,从而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演唱时以真声为主,吐字雅中显浓艳。她追求朴实,不追求花哨,在朴实中见华彩,于平淡中见细腻。她的唱腔注重音调节奏与语势感情的结合。她的甩腔颇具特色,句幅较长,委婉曲折,情深意长。
朴实流畅、自然圆润是王派唱腔的特色。
王派代表剧目有:《春香传》《追鱼》《红楼梦》《孟丽君》等。
王派传人主要有:单仰萍、王志萍、李敏、舒锦霞、陈晓红等。
相关书籍与CD:上海音乐出版社《王文娟越剧唱腔精选》(附CD光盘4张)
戚派
戚派的创始人是戚雅仙。
浙江省余姚人。
工花旦。
戚雅仙是在袁派唱腔基础上不断加以发展变化完善的。她的音域并不宽,但根据自己音色醇厚的特长,充分发挥中低音区的唱腔旋律。她的唱腔不仅擅长表现悲剧情绪,而且能创造出明快的唱腔。她的甩腔留有袁派甩腔的痕迹,又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发展,常在最后三字运用自己的特征音调和润腔唱法组成甩腔。她的唱腔在平稳的旋律中常出现下行小六度的跳进音调,或六度下滑音润腔,借此以加强语调,渲染情绪。尤其是清板起落分明,善于根据唱词语调和人物感情在唱腔音调、节奏处理、润腔唱法上巧妙进行多种细微变化,寓华彩于朴素,藏变化于平淡。
朴素委婉、缠绵醇厚是戚派唱腔的主要特点。
戚派代表剧目有:《玉蜻蜓》《琵琶记》《卓文君》《王老虎抢亲》等。
戚派传人主要有:周雅琴、金静、王杭娟、戚继仙等。
相关书籍与CD:上海音乐出版社《戚雅仙越剧唱腔精选》。
张派
张派的创始人是张云霞。
祖籍杭州,生于上海。
工花旦。
张云霞的唱腔在委婉细腻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和昆剧的营养,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腔的音域可达两个八度,高低音衔接自如,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她的唱腔旋律性强,起伏较大,小腔丰富,变化零花,善用多种装饰音加以润腔,尤其是演唱【尺调腔】慢板更具特色。
清丽委婉、华彩多姿是张派唱腔的特色。
张派代表剧目有:《李翠英》《春草》《貂蝉》《碧玉簪》《秦香莲》等。
张派传人主要有:薛桂珍、何赛飞、吴国兰、袁小云、杨学梅、徐琴等。
相关书籍与CD:上海音乐出版社《张云霞越剧唱腔精选(附CD光盘4张)》。
吕派
吕派的创始人是吕瑞英。
上海人。
工花旦。
吕瑞英的唱腔脱胎袁派,在袁派的基础上,增加了其绚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高音”的美誉。
吕瑞英的唱腔中宫徵调式频繁转换,板式运用灵活多变,根据人物情绪变化,通过速度快慢、节奏松紧,使旋律色彩丰富,对比鲜明,富于层次,具有新鲜感。在润腔方法上,常用各种装饰音和切分音型细致传达人物内心活动。
吕派代表剧目有:《打金枝》《西厢记》《穆桂英》《三看御妹》《十一郎》等。
吕派传人主要有:吴素英、孙智君、张咏梅、陈辉玲、黄依群等。
相关书籍与CD:上海音乐出版社《吕瑞英越剧唱腔精选》。
金派
金派的创始人是金采风。
祖籍浙江省鄞县。
出生于上海。
工闺门旦。
金采风的唱腔继承袁派,并吸收了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等各家精华。她的运腔委婉回荡,刚柔并济,抑扬顿挫,轮廓分明。吐字运气,分寸掌握自如,讲究字字送听,富于韵味。发声饱满,音色嘹亮,少年时便有金嗓子之誉。
音色圆润,味浓情挚,是金派的主要特色。
金派代表剧目有:《盘夫索夫》《庵堂认母》《碧玉簪》《西厢记》《汉文皇后》等。
金派传人主要有:张杭英、黄美菊、谢群英、陈丽萍、樊婷婷等。
相关书籍与CD:上海音乐出版社《金采风越剧唱腔精选》(附CD三张)。
生角
尹派
尹派的创始人是尹桂芳。
浙江新昌西门外坎下村小龙潭人,祖籍浙江嵊州。
先工花旦,后改小生。
尹桂芳的音域并不宽,唱腔的旋律大多在中低音区回旋,很少用高音,但在重要的关键句上,则用异峰突起的手法,使之平中有奇、柔中带刚。她的鼻音较重,演唱时按“字重腔轻,以情带声”的原则把字音吐清而别具风味,又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的起伏。
纯朴隽永、深沉洒脱是尹派唱腔的主要特色。尹派唱腔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在越剧界影响深远,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
尹派代表剧目有:《屈原》《何文秀》《玉蜻蜓》《盘妻索妻》《沙漠王子》等。
尹派传人主要有:筱桂芳、尹瑞芳、尹小芳、宋普南、茅威涛、赵志刚、萧雅、王君安、张学芬等。
相关书籍与CD:上海音乐出版社《尹桂芳越剧唱腔精选》(附CD三张)。
范派
范派的创始人是范瑞娟。
浙江省嵊县黄泽镇人。
工小生。
范瑞娟的唱腔音域宽,旋律起伏大,长句多,擅长运用抒情性较强的【慢板】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对小腔和甩腔的处理上,往往通过对唱句尾音的装饰加花,或把伴奏的过门作为唱腔延伸的手法,使唱腔更加深情缠绵。她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具有男性的阳刚之美。演唱时从不单纯追求舞台效果,更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
宽厚流畅、深情缠绵是范派唱腔的主要特色。
范派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李娃传》《打金枝》《西厢记》等。
范派传人主要有:陈琦、邵文娟、史济华、张志明、方雪雯、章瑞虹、吴凤花、韩婷婷、张惠忠、韩林根、孟科娟、陈雪萍等。
相关书籍与CD:上海音乐出版社《范瑞娟越剧唱腔精选》(附CD四张)。
徐派
徐派的创始人是徐玉兰。
浙江省新登县人。
工小生。
徐玉兰嗓音条件好,音色甜亮,音域宽广,唱腔中较多吸收越剧传统的“喊风调”以及绍兴大班、京剧中高扬的旋律和轮廓鲜明的润腔方法,旋律多在中高音区展开,音调大起大落,她的【弦下腔】突破了原来的唱腔功能,在悲伤痛楚之外更能表现奖奔放的情绪。她常用乐汇丰富,始终以各种形态反复贯串于唱腔中,特别是起腔、甩腔,旋律华彩,节奏多变。
激昂奔放、优雅跌宕是徐派唱腔的主要特色。越剧的小生流派之中,以徐玉兰的声腔最为阳刚。
徐派代表作有:《红楼梦》《西厢记》《春香传》《追鱼》《北地王》。
徐派传人主要有:徐小兰、金美芳、刘丽华、汪秀月、钱惠丽、郑国凤、续持平、张小君等。
相关书籍与CD:上海音乐出版社《徐玉兰越剧唱腔精选(附CD4张)》。
陆派
陆派的创始人是陆锦花。
祖籍福建,寄籍浙江余姚,出生于上海。
工小生。
陆锦花嗓音清亮,音质纯净,音调朴实,行腔舒展,尤其讲究吐字清爽。她的唱腔始终把塑造人物放在中心位置、行腔、润腔都是为了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明亮纯净、朴实舒展是陆派唱腔的主要特色。
陆派代表剧目有:《珍珠塔》《彩楼记》《情探》《盘夫索夫》等。
陆派传人主要有:陆伟华、陆伟芳、陆伟英、曹银娣、许杰、黄慧、徐标新、张宇峰、王梨芳、夏赛丽、廖琪瑛、裘巧芳等。
相关书籍与CD:《陆锦花越剧唱腔精选》。
毕派
毕派的创始人是毕春芳。
浙江人,出生于上海。
工小生。
毕春芳的唱腔融合了尹桂芳、范瑞娟的音调,嗓音清脆而富有弹性。她的嗓音脆亮,音域宽,底气足,行腔棱角分明,音调富有弹性。她咬字有力,字音清晰,并强调重音处理。
她能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不同人物形象,使唱腔呈现不同色彩。她尤其擅长表现喜剧人物,善于在唱腔中运用夸张多变的唱法,使曲调活泼、轻松、诙谐,妙趣横生。
明朗豪放、流畅自如是毕派唱腔的主要特色。
毕派代表剧目有:《王老虎抢亲》《玉堂春》《血手印》《卖油郎》等。
毕派传人主要有:毕继芳、徐文芳、丁素芬、丁小蛙、徐宁生、王舒雯等。
相关书籍与CD:《越剧名家:毕春芳唱腔专辑》。
张派
张派的创始人是张桂凤。
浙江萧山人。
工老生。
张桂凤较多吸收绍剧高亢的音调和棱角分明的润腔方法使唱腔激昂奔放、富有力度,从而增强了男性气质。她组织唱腔的能力强,往往能够根据不同行当、不同个性的人物的需要,采取不拘一格、移花接木的方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音乐素材。
刚劲挺拔、声情并茂是张派唱腔的主要特色。张派是越剧最著名的老生唱腔流派。
张派代表剧目有:《情探》《打金枝》《穆桂英》《三看御妹》等。
张派传人主要有:王金萍、董柯娣、张国华、张承好、章海灵、吴群等。
相关书籍与CD:《中国越剧流派-张桂凤唱腔特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戏曲之美:越剧唱腔流派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