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越剧改革走偏了吗?

对越剧改革的一点看法

戏曲之美,在骨不在皮,美在风韵和气度,而不是华服丽饰,削骨隆鼻,美光磨皮——现在的越剧改革似乎走偏了,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文化之美,是入世而独立。新陈代谢是文化最基本的生理机能。一直靠政府扶持、非遗保护的文化注定是不繁荣的,例如昆曲在发源地昆山的演出也并不兴旺,观众数量也远逊于越剧。

目前越剧只是发展到了低谷,并不是衰落。这就好像历史上朝代更替一样。历史上的戏曲也是这样,元杂剧没落了,发展出来了明传奇;雅部衰落了,花部就繁荣了。现在的戏曲正是处在这个转型时期。 要如何既留住老一代,又赢得年轻人?传承固然重要,但如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是走不出日薄西山的颓势的。

傅全香老师认为好的演员必须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她回忆周信芳大师的一段话说:“演员必须敞开自己的心扉,使自己象一个仓库,储存的米粮越多,做出来的饭花色越丰富,如果仓里总是只有一勺米,那烧出来的就永远是稀饭”。这句话真的太经典了,有多少年轻演员一出名就裹脚不前了啊!傅老师说自己的名作《情探》,就是看了川剧周、阳两个名家的演出后认认真真向人家学来的。她说自己从周老师的的表演中学到了敫桂英痛彻心肺时近乎麻木的悲愤感,从阳老师的表演中看到了敫桂英刚强倔强的内心,然后融而化之,把这些元素巧妙地揉进了柔和优美的越剧之中,才创造了这个美丽的傅派敫桂英。

现在戏曲貌似没落的样子也是有原因的,要找到原因,改革才能有的放矢。戏曲的衰退,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主观上讲,戏曲本身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化妆问题、表演问题、内容问题等。化妆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内容。由于戏曲化妆承袭了明制服装,引入了少量清制服装,又有繁复的水纱勒头、盔套甩发、旦角头饰等。这些东西在表现现代服装上很难被接受,但如果就用现代服装的话那又使戏曲失却了画般的美感(戏曲舞台上每一个演员走位都像一幅中国水墨画一样)。

另外,有些戏曲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只知道程式,却不知道程式以外的表演要比程式表演更为重要。戏曲程式化,即用固定的动作代表一定的涵义,如在台上绕个圆场就代表走完了一大段路程等等。程式表演在好好练过功后是很容易表演好的,但程式以外的东西就是看演员表演功底和对生活的观察了。最后,内容上也是与现代不符,越剧以古代的才子佳人戏为长项,能保留下来的现代戏经典剧目除了《祥林嫂》真正保留下来比较常演以外,没有剧目是可以成为经典,保留常演的。

那么客观呢?我就要说说观众的问题了。现在能看懂戏曲的观众越来越少了,使得表现力非常强的戏曲没有人能看懂(可悲呀)。人们还有一个误会就是欣赏戏曲是“听”而不是“看”。这就使戏曲的舞台表演性丧失在这种观念中了。戏曲是集音乐、舞蹈、美术、表演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单纯说听只看到了他的音乐性而忽视了它的其他三性。另外,十年文革对戏曲的伤害也是不可忽视的,它除了使演员断代外,还使观众断代。演出没有观众就好像商品没有市场,没有市场自然会被淘汰。还有,现代人都是很浮躁的,没有一个人愿意稍微安下心来去品品戏曲,当他真的品出味道后肯定会爱上戏曲。

有人还提到了:现代生活节奏快了,而戏曲唱腔多慢,是一板一眼的,所以很难为多数人接纳。我认为是不对的,每一种戏曲唱腔都是有快有慢,而越剧基本都是快节奏的。

百年越剧累积很深,要长久发展,既要心怀过去,也要活在当下,还要面向未来。画家吴昌硕说“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一切文化都是如此。(转 殷 越剧之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现在的越剧改革走偏了吗?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