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复兴,又称汉服运动,是一系列穿着汉服、宣传汉族文化的运动。
对于目前出现的汉服热潮,有中国媒体与舆论认为是80后展现个性与爱国主义的象征。汉服复兴者认为只有找回华夏真正的文化正统,我们这个民族才能从精神上自强自信。
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初期至中期
1644年清国入侵中国,占领北京后并攻伐南明、大顺、大西等政权,同时在占领地全面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强行命令所有官员、百姓必须改换满人的发型、改穿满人服饰,下令禁止穿着汉式的传统服饰,不从者死。
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和南京,部分民众于尝试自行恢复清国殖民统治前的衣冠及蓄发制度,有些人把辫子盘成发髻于头顶,并穿上交领右衽的服装,当时上海各界在知名的公共花园张园举办庆祝光复大会时就有一人头戴方巾,身穿交领大襟袍,但当时大部分人认不出那是汉族传统服装而加以嘲笑。不久又有人以戏曲之戏服充作复古汉服,但当时人们穿汉服古装没有依照场合规范服饰类型,而穿戏服更显得夸张、儿戏,且没有规范服制,不够整齐划一,在浙江余姚也有一老翁尝试恢复明代衣冠,却被当时舆论评为不识时务,并认为应重新设计一种代表汉族的服饰。直至袁世凯逼迫清国酋长退位后,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当局才参考历代古装规制,制定颁布《暂行祭祀冠服制》,恢复了祭服。钱玄同在辛亥年作《深衣冠服说》,1912年3月他在浙江教育司当科员时玄冠深衣,系上大带去上班。1914年8月,政事堂礼制馆颁布正式的《祭祀冠服制》。
当代汉服复兴:
2001年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中国以唐装的名义赠给各与会国元首、为代表中国式样的服装,乃由服装设计师余莺所设计,最初取名为“新唐装”。当时所设计的“唐装”式样以马褂为基础,此后这种式样的服装一度在大陆和海外华人中流行,成为新年等节庆时流行的服装,并出现许多变种。由于APEC会议召开后得在一段时间内,很多人有意或无意将这种服装称呼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甚至官方媒体也将其宣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引起了许多人的批评,更多的人致力于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服装才是汉族真正的传统服饰,客观上催发了后来的广泛而影响深刻的汉服复兴运动。2003年,河南郑州人王乐天以“复兴汉服”为目的,穿具有典型交领右衽特征服装上街,被宣传为当代汉服复兴第一人,随后许多人纷纷仿效。汉服运动主张“恢复汉服的华夏传统服饰地位、复兴华夏文化。”
21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想逐渐宽松与开放,汉服又开始进入现实社会,各地出现汉服活动。有汉复兴者建立网站;也有人在网上流传汉服设计,并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一使用汉服做学位服。有人将此称为破坏满清征服汉人的企图,恢复华夏真正的传统文化的“文艺复兴”现象。他们的行为在社会上也激起了强烈共鸣。
主体参与人群以1970年代至1980年代出生者居多,中坚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儿童及中老年人加入。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及其他华人地区、海外华人等,以年轻人、知识分子为主。亦有一些中国少数民族或世界其他民族的人因喜爱汉文化而主动穿汉服、支持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倡导者”宣传,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其活动场域除组织及讨论活动计划的互联网外,多为大中型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景点、公园等。
各地“汉服复兴者”组织了多次身着汉服的聚会,主要活动形式有:于公众场所穿着汉服、祭拜先烈、传统成人礼(笄礼、冠礼)、参加武术比赛、庆祝传统节日、婚礼、举办知识竞赛、进行汉服宣传活动等。有些汉服复兴在日常生活中也穿着汉服。近年来,汉服推广者也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将汉服和其他传统文化结合向大众推广,比如2011年汉服春晚 和一些反映汉服复兴理念的电视剧等等。
汉服运动的重要网上基地是汉网、百度汉服吧等网上论坛。近来由于不少城市实体汉服店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机构、商业场所的应运而生,汉服运动也开始从网络上的热议更近一步地迈向公众的日常生活。
文化意义:
汉服之复苏主要的意义是在于华夏文化的自我觉醒以及汉民族自信心的恢复,有某些意义上之用意是让全世界更加了解华夏文明原本面貌;另外为世界所熟悉的日本与韩国两者的传统服饰从古代就深深的被中国汉服所熏陶,汉服恢复可以让西方世界了解东亚华夏文明圈传统服饰文化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