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舞美灯光音响效果

一、灯光

越剧在民国初进入上海,演出大都在中、小型剧场。这类剧场的设备比较简陋,演区往往只有一只500支光的灯泡高挂台口内侧,仅发挥舞台照明的作用。设备较好的剧场,备有一种带聚光镜片的灯箱,可以起到加强舞台局部光亮度的作用,供剧团演出时租用。越剧艺术革新的潮流对灯光也提出了要求,编导和主要演员们不满足于舞台的白光照明,要求灯光能配合剧情和人物思想情绪的变化,布景设计师也要求灯光制造特殊的气氛,以增强布景的视觉感染。于是出现了土法控制灯光电源的设施——盐水控制法。盐水控制法比之简单的闸刀——合上即亮,拉下即暗——是一个进步,它可以控制灯光的明暗度,但是仍与舞台艺术要求有较大距离,如明暗的刻度不稳定,操作不安全。随着技术进步和设施的改善,出现了灯光操作系统的“双刀四闸板”、“来司”(变阻器)和变压器,并有了面光、侧光、顶灯等灯具设施,在灯具上加红、黄、蓝、绿等色纸以制造环境气氛的技术也开始运用。但当时尚无专业的灯光设计师,舞台艺术对灯光的要求,是由编、导、主要演员向灯光具体操作人员提出,具体实施的,因而存在着不系统、不统一的局限。舞台灯光艺术极大地发展与提高,则是在新中国诞生以后。1950年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的建立(后为上海越剧院),大批私营剧团相继改为集体所有制剧团,这些剧团都陆续充实了2~4名专职的灯光操作管理人员,增添了灯光器材设备,从而为充分发挥舞台灯光艺术作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之后,吴报章、明道宣调入上海越剧院担任专职灯光设计,是上海越剧界充分发挥舞台灯光艺术作用的关键步骤,为该院演出的优秀剧目《西厢记》、《祥林嫂》、《红楼梦》等增色不少。进入80年代以后,灯光艺术构思,作了创意性的探索,采用多光源、多角度的全方位布光,在光亮度、光色上运用反差对比的手法,增强光的表现力,使越剧虚实结合的风格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音响

越剧进入上海的早期,大都在小型剧场演出。这类剧场观众席小,设备差,舞台上无扩音设备,全靠演员的自然嗓音,把唱、念送到观众耳内。后来逐渐进入中型、大型剧场,为了使众多的观众听清演员的唱、念,使用传声器,即在舞台靠近台口的上方,吊1~2只吸音器(俗称吊“麦克风),通过扩音器从喇叭中将声音传向观众席。这一设备在大部分剧场中使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新中国诞生后,由于布景、灯光艺术的发展,吊“麦克风”往往要与景、光发生矛盾,加之吊“麦克风”把什么声音都吸收进去,扩大后再播放出来,播放出来的音质较差,故从50年代后期起,开始使用台式话筒吸音,即在台口并排等距置放三只指向性强吸音的话筒,将演员的唱念吸入后通过扩大器输向高低频结合的喇叭,传送给观众。这一改进,音质有了提高,但是演员在舞台上载歌载舞时,有时背对话筒,声音就会受影响。1974年,上海某厂试制无线话筒,话筒只有半只笔套大小,藏在衣服内靠近嘴巴处,声音音量不受演员在舞台上地位变化的影响,效果较好。

三、效果

越剧在小歌班、绍兴文戏时期,需要声音来表达特定情境时,大都用乐器模拟,如用胡琴拉出开、关门声,用唢呐吹出马嘶声、婴孩啼哭声,小锣打出水波声等。30年代末开始,兴起越剧改革,向话剧、电影学习,效果也使用特殊工具,制造出仿真声音,如用黄豆在竹笾里滚动,仿“雨声”,用抖动三夹板和白铁皮,仿“雷声”,用木制齿轮在帆布上磨擦,仿“风声”,用两个毛竹节筒有节奏地磕碰,仿“马蹄声”等。到了60年代,上海越剧院使用录音机制作仿真效果,在演出《火椰树》《胡伯伯的孩子》时,用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枪、炮声,创造出逼真的戏剧效果。音响效果是一项需要有较高技术管理、操作的专业,故剧团均设专人职司其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越剧的舞美灯光音响效果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