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妆;男演女角时,把脑后的辫子散开,梳成发髻,脸上搽胭脂和铅粉;有些草台班的女角化妆,两颊用红纸沾水搽腮红,不画眉,或用锅底灰画眉,称“清水打扮”。后来演古装戏,仿效绍剧,学水粉化妆法,白粉底,红胭脂,墨膏描眉眼。大花面开脸,小丑画白鼻梁。1942年(民国31年)10月雪声越剧团上演《古庙冤魂》时,韩义首次给袁雪芬试化油彩装,之后,编导于吟又邀请电影明星为该团作化妆指导,全部废除水粉上妆,改用油彩。此后数年间,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钱妙花、吴小楼等在演出新编剧目时,均改为油彩化妆。1946年(民国35年)化妆师陈绍周在越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化妆了祥林嫂从青年到残年成为乞婆的舞台造型。越剧界在上海电影界、话剧界化妆师们的大力支持下,不断研究与实践,于50年代初期基本形成具有剧种风格的化妆特点,这就是吸收传统的水粉化妆法色彩鲜明的优点和电影、话剧化妆柔和自然的长处,形成了色彩明快柔和、线条清新、五官分明,既符合生活又有艺术夸张的特色,给观众以柔美抒情的美感。
化妆
在草台班时期非常简陋,称“清水打扮”。进入上海后的初期,采用的是向绍剧、京剧学习的演传统老戏的化妆方法。直至40年代初,上海越剧改革已形成气候,雪声越剧团在上演《古庙冤魂》时,进行化妆改革,由水粉妆改用油彩化妆。由此开始了化妆改革。历经数年,在各越剧团体主要演员带头和电影、话剧界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越剧自己的特点。传统的水粉化妆,底色为白色水粉,腮红在鼻梁周围,眼睛上下朝外揉开,眼、眉均为黑色,额头、鼻中、下巴均为白色(俗称“三白”)。经过改革,底色为嫩肉色(用肉色油彩),保留“三白”地位的亮色。腮红涂在两颊,但根据演员的颧骨高低、胖瘦、脸型,变化涂红的面积、深浅。鼻梁改涂棕色,内眼角、外眼角吸收中国画中仕女画的方法,加上红色。嘴唇先用深色勾出轮廓,然后用口红或红油彩涂匀。这样化妆的面部既艳丽夺目,又柔和自然,与越剧的总体风格相协调。70年代末~80年代初,越剧在编演现代题材剧目时,又吸收了美容方法和绘画化妆法、毛发粘贴法,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形象。
发式和头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制和特点。男班初期,男演员解开自己头上的辫子梳上发髻,插朵花,这是最早的发式与头饰。之后演古装戏,仿照绍剧。用小玻璃管串成排须,装饰发髻,在发髻上用顶花装饰。20年代学京剧,包大头,但最初没有条件制备全套“头面”,改用木质或铁皮做成定型水片,很少使用全副头面来装饰演出。自女班诞生后,因女演员留有辫子,就用作“包头”的“发帘子”和顶级假发,并与服装的“私彩行头”相配合,学习京剧使用“铜泡包头”(如《别窑》中的王宝钏)、“水钻包头”(如《盘夫》中的严兰贞)、“点彩包头”(如《碧玉簪》中李夫人)所使用的头饰。40年代初,袁雪芬在演出《恒娘》时,改为用自己的头发梳成古装头,把头面饰件按需要选择使用。之后,演员们也在服装改革的同时,纷纷改革头饰,从古装仕女画中找根据,开始创造越剧旦角特有的古装发式和头饰,头饰改繁为简,改华丽为清丽,头上以戴珠凤为主,装饰花不多,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50年代,为了发式的需要和化妆省时,开始做假发头套。1950年初,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建立后,首先设置了“化妆管理”专业人员,并相继配备了造型设计人员,专门绘制按导演要求设计的发式和头饰设计图。有了专业设计人员后,对头饰进行专门设计,然后送样稿到戏剧服装厂定制,从而打破了传统头面饰物的固定模式,把古代生活中的簪、钗、步摇、帼、巾帼、钮、花钿等巧妙地运用到舞台人物形象中去,为皇后、公主、官宦女眷设计出九尾凤、七尾凤、双头凤、对凤;对一般书香门第家眷设计了偏凤、单凤、凤头钗、中凤;为贫寒人家妇女设计了云头、如意、百吉、小珠凤等。头上戴的花也很讲究,不能随便戴,注意从人物性格出发,注意花与头上其它装饰物的平衡感、层次感。花的色彩一般不戴特别鲜艳的,大都以间色为主,保持与服装色调的和谐。上海越剧的这种创意受到艺术界的重视,上海越剧院的化妆师陈利华、孙志贤等,还曾被邀为上海戏剧学院的专业学生、戏剧导演进修班授课。
髯口
在小歌班初期,演古装戏中男角,有的用庙里泥塑神像的髯口,亦有用黑白纱线制成一排当髯口。开始租用演出行头后,即采用绍剧的髯口。1917年(即民国6年)男班进入上海后,采用京剧的髯口,如老生、大面的“黑满”、“苍满”、“白满”,小丑的“八字”、“吊搭”等等。30年代初期女班演出,仍然沿袭京剧髯口。30年代末,越剧兴起改革,髯口也开始改良。先是将髯须改短、改轻。40年代初,老生不用传统挂须,学习话剧的“粘胡”。后因“粘胡”化妆法既不方便又化时间较多,遂改为用铜丝作架子,制作各种胡须。大面需用满腮胡须时,不再用“虬髯”,改用“套胡”,小丑不再用“八字胡”、“吊搭”,而用“夹鼻胡”、“翘胡”,被统称为“改良胡”。传统的“满口”不见嘴唇,改良胡用粗铜丝弯曲成型,嘴唇外露可见,有五绺胡、三绺胡等。60年代上海越剧演古装剧时,全部用改良胡,胡须原料以人发和牦牛毛为主,掺入羊毛,然后将毛发勾在肉色丝绢或网眼纱上。演现代剧目:少数民族剧目及外国题材剧目时,一般均采用粘贴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