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3年11月22日 王乐天穿汉服上街,成为首个被媒体报道的人,被称为“当代汉服复兴第一人”。汉服复兴运动扩大为公共事件,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
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网名“壮志凌云”)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郑州街头。这是自顺治帝下令改穿满服,汉族传统服饰绝迹了三百多年以后,第一次出现在街头。这套衣服是由采薇作坊的阿秋制作,根据《大汉天子》中的服装样式仿制。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汉服重现街头》,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王乐天在采访中说“在行人的眼睛里,我就是一个出土文物,一个怪物。有一个路边小店的店员说,快来看,日本人来了。还有很多小孩对我说八格牙路!在街上,没有一个人说我是中国人,这是中国最大的悲哀!”
报道中写道:“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尽管在2001年和2002年期间,有许多有关汉服的理论、网络宣传铺垫,但是从王乐天将汉服穿上街头这一刻,正式将汉服运动扩大为社会公众事件,所以也把2003年认作是“汉服运动元年”。
经过了三百多年,第一次有一个汉族人,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走在了中国的大街。三百多年来,它第一次不是以戏服的身份,不是以古装剧的道具而重现在华夏土地……从李宗伟制作汉服、到王育良晒出汉服、再到王乐天汉服上街,每个时刻都是炎黄子孙对汉族的虔诚和挚爱。无论这套衣服饱受到了多少误会和歧义,三百多年的记忆,依旧昭示着华夏儿女对自己文化的渴望,以及延续祖先遗产的热诚和祈盼。
2、在王乐天之前,2003年7月21日 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这是汉服消亡三百年后首次以其民族服饰身份亮相。
澳大利亚华裔王育良(网名“青松白雪”)从2001年APEC会议后开始关注中国民族服装,他在采访中提到:“2001年以后‘唐装’风行一时,那时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民族感情也好、审美也好,都感觉所谓的唐装实在是太陌生了,我一直觉得我的服装是那种大袖交领的。”
2003年初19岁的王育良和网友李宗伟(网名“信而好古”)和的共同在“汉网”上研制汉服,王育良参照比较典型的样式,猜想制作了第一件汉服,并于7月21日在网络上公开,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的第一人。
虽然汉民族衣冠已在三百年前消失,但其实在当代社会并不陌生。影视剧,戏曲等文化当中仍然保存着汉服的影子,是大多数人对“古代服饰”的直接印象。但随着“汉服”二字的再现,王育良这件衣服却让它再次以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意义公开。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网友去制作、公开穿着展示自己的汉民族衣冠。
3、2003年9月1日 李宗伟上传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他也是当代第一个束发着汉服,穿汉服给学生讲课的人。
李宗伟(网名“信而好古”)2003年5月以江永《乡党图考》中的深衣图为依据,制作出第一件深衣,并于9月1日上传至网络,他的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也迅速在网络上流传。至于为何选做深衣,李宗伟在采访中提到“深衣上至天子,下及庶民,可以通用的。作为统一样式的汉装,只有深衣做得到,恢复它意义重大”。
他是第一个束发穿汉服的人,对此他的回答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留发是我们的传统,留发是华夏族的特质,留发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象征。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不了什么。能做的,只是留起长发,告慰祖先在天之灵。后来李宗伟创建华夏复兴论坛,旨在团结一切有识之士。
我非常佩服那些选择束发着汉服的男士,他们在生活中处处饱受着人们异样的眼光,还经常被称作是“道士”。但正如李宗伟所言,“我能做的就是留起长发,告慰祖先在天之灵”,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每个人的一小步,组成了汉服运动的一大步。
4、2003年10月30日 武汉“采薇作坊”的邱锦超上传当代第一套汉服商品照,“采薇作坊”也是汉服运动中第一个汉服商家。
武汉的“采薇作坊”原本以做和服,韩服为主,共有十几人组成。邱锦超(网名“阿秋”)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汉网,也被大家对汉服的诉求所感动,他在10月30日上传了第一套汉服男装样品,11月11日上传了第一套汉服女装样品,而王乐天首次穿上大街的汉服也是出自“采薇作坊”。
后来,邱锦超创立了第一家汉服专营公司“古径衣饰”,为汉服产业化拉开了序幕。
汉服商家作为汉服复兴运动重要的参与者,其日趋专职化的趋势事实上正说明汉服的市场需求十分广泛。如今我们提出汉服产业化,事实上正是因为汉服制作行业的兴起所带动的其他传印染、刺绣、布料等周边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随着市场的逐步分化,各商家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主力方向也使得汉服市场日益多样化,直接影响着汉服倡导者们所穿着的服饰。同时也引导着当代汉服,汉元素时装的流行趋势。
5、2004年8月22日 刘斌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武术比赛,这是汉服第一次以武术服出现,为汉服与其它传统文化协同发展寻求了新思路。
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中,2004年8月22日刘斌(网名“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了枪术、剑术和软器械比赛,取得了一枚银牌两枚铜牌的成绩。通过这个比赛,可以证明,汉服样式的武术服在大多数武术项目中推广是完全可行的,也为汉服与其它传统文化协同发展寻求了新思路。
其实,与汉服一起消失的还有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尚武精神不是崇尚暴力与血腥,而是一种保护家园,守护正义的勇猛、豪迈、正值、侠气。“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那是一个何等自豪的时代。我们盼望汉服回归的同时,更期待找回曾经的尚武之气与血性。
6、2004年10月5日 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33名网友,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全国范围内的、着汉服祭祀先烈活动。
2004年10月5日,来自天津的方哲萱(网名“天涯在小楼”,名芳,字哲萱)在北京组织了首次全国范围内的汉服活动,穿汉服祭祀了明朝将领袁崇焕,济南的吴飞(网名“ufe”)、郑州的王乐天和丁晓棠、上海的网友“江南秋水”等33名网友参加。《京华时报》、《新京报》、《东方早报》、《联合早报》等媒体均对此事有报道。
在活动后他们还与一直守着袁墓的佘奶奶合影。佘奶奶就是374年前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掩埋袁崇焕遗骨的佘姓义士的第17代孙女佘幼芝。三百多年来,佘氏家族恪守祖训,不敢有违。文革期间,袁墓袁祠受到破坏。佘幼芝在美联社的采访中回答:“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二字。”
虽然近年来对袁崇焕的人品和能力有很多争议,但我相信单从他坚持抗清、勇往直前的民族情感来看,就是值得纪念的。更佩服佘奶奶家族300年来的守护,不愧为“忠义”二字。
7、2004年11月12日 方哲萱只身着汉服参加天津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
天津政府每年11月都会在文庙举办官方祭孔活动。当天的祭祀活动上,表演队都穿着清装,还有一些官员也穿着清代的官服。孔子是礼仪最重要的推广者,这个宗族的礼仪衣冠制度也是最重要的,此前方哲萱试图沟通解释这个问题,但完全没有发言权。方哲萱当时觉得很难过,在偏殿换了汉服出来,祭礼结束后拟写了《一个人的祭礼》,该文章迅速在网上传播。
《一个人的祭礼》结尾写道“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方哲萱在祭孔典礼上的照片,以及《一个人的祭礼》这篇文章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起来。而她那单薄的背影,也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汉服运动。
2011年,在汉服祭孔的呼声下,天津政府终于在2012年9月将表演服装改为汉服。
8、2004年12月2日 网友“大宋遗民”制作FLASH视频《再现华章》,引用大量汉服照片,并填词演唱,这也是第一个专门为汉服复兴运动制作的视频作品。
2004年11月15日,网友“大宋遗民”(又名“赵丰年”)在看到方哲萱“一个人的祭礼”后有感而发,为歌曲《把根留住》重新填词,改编了《再现华章》歌曲,借此表达对汉服的情感。歌曲公布后,网友“万壑听松”对歌词略作了修改。
2004年12月2日,网友“大宋遗民”将该歌曲做成FLASH视频,该视频中引用了大量汉服活动照片,并与满清旧照做了对比,在“汉网”上迅速传播。后来,网友“大宋遗民”还制作了《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华夏红蔷薇》的FLASH。其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歌词被孙异改编为歌曲《重回汉唐》。
事隔9年后再回看这段视频,尽管制作技巧显得有些粗糙,但观后依旧热泪盈眶。正如歌词最后一句所言“一年过了一年,几代只为这一天,让血脉永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重铸华夏的魂。”大概就是这份重铸华夏的信念,鼓舞着我们一点一点的向前吧。
2005年后,很多网友也开始自制汉服相关视频,其中点击量较大的有:“月曜辛”的《汉服运动的爱国式》、“文曦映画”的《汉服宣传“且看吾辈”》、“月曜辛”的《辩析.和服韩服汉服》等。
9、2004年12月7日 丁晓棠、王琢和郭丽红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这是汉服诉讼第一案。
2004年10月6日河南丁晓棠(网名“寒门仕族”)和深圳的王琢及其妻子郭丽红(网名“晨澍”夫妇)身着汉服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购物。次日,《京华时报》以《汉服集会》为题材发摄影报道,称“昨晚,8名儒生打扮的青年……身穿‘汉服’走向王府井,他们希望能够唤醒大家对汉民族特色服装‘汉服’的记忆。” 然而,当日晚,一些国内网站的论坛上显示另一条被伪造的虚假报道,标题为“《寿衣上街?改革开放多年,封建迷信上街》”,上写:“昨晚,8名寿衣打扮的青年……身穿寿衣走上王府井,他们希望能够为恢复传统的殡葬业做出贡献。”
丁晓棠以侮辱人格为由将北京某网站告上法庭。12月20日,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该案件由上海律师林全勇(网名“zzhx”)免费受理。在法庭上,几位证人也身穿汉服出庭作证,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最终以被告方逃遁,打胜了这场官司。
河南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分别围绕此事做了专题节目《捍卫汉服》和《汉服情殇》。
网友“逆流”在文章《汉服改寿衣,你怎可反笑民族之伤》中写道:“特定情况下把‘汉服’当成‘寿衣’并没有错,汉服的确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就是‘寿衣’的代名词。然而嘲笑汉服的人忘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它饱含了一个民族的血泪与旷世之痛!我们怎么可以不思民族之痛,反笑民族之伤?怎么可以对试图抚平这创伤的人们肆意嘲笑辱骂?
从这场官司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汉服实践者对汉服的情感,他们的团结互助、无私奉献、以及力求伴随汉服复兴而复兴民族精神的决心……这些品质恰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所缺少的。”
10、2005年2月8日 刘荷花全家着汉服迎春节,是将汉服引入家庭中过传统节日的第一人。
2004年刘荷花(网名“汉流莲”)订购了两套汉服,作为礼物送给两个女儿。2005年2月8日(甲申年除夕),刘荷花全家,以及方哲萱、王琢夫妇共同穿汉服在深圳大梅沙海滨迎接鸡年的到来。
刘荷花还专门为自己的父母赶制了汉服,在2月10日(年初二)回到梅州老家,两位老人穿上汉服后激动不已,不停的说:“我们赶上好时候啦,还能在有生之年穿上自己的祖宗衣。” 刘荷花在博客中写道,她的父亲青年和壮年时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晚年顺应历史潮流回归了自己民族。2013年5月,刘荷花父亲去世,选择以汉服深衣下葬。
刘荷花最有意义的举动是将汉服引入了全家,让女儿、父亲也都穿上、喜爱汉服。并且每逢传统节日时,全家一起着汉服过节日。这不正是我们汉服运动的一个目标吗?让汉服礼服回归到家庭、节日中来。
11、2005年3月13日 吴飞与“华夏复兴论坛”七位网友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
吴飞(字笑非,网名“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七位网友于2005年3月13日,在济南近郊的文昌阁遗址举行了第一释菜礼。释菜礼,是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这次活动所穿的深衣全部由吴飞制作。此次祭礼也标志着民间儒家学子开始从“网上走到网下”,即把网络上的集体认同,转变为现实中的集体行动。
实际上这次济南的释菜礼还被看做是是乙酉春祭的“预演”,2005年4月17日,来自天津、江苏、浙江等地的十几位网友,身穿汉服在曲阜孔庙,践行了明朝的释奠礼,又被称作“已酉春祭”,是当代中国大陆第一次由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学子自主举行的祭祀先师孔子的圣礼的先例。
释奠礼上,儒家学子先进入圣庙正门——棂星门,再由年长学兄引领经过碧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绕经奎文阁,穿过大成门来到杏坛。正午,释奠礼正式举行,在大成殿前丹墀上依序进行了迎神、读祝、初献、亚献、三献……送神,一整套明代规制的释奠礼。
对于汉服运动而言,这些祭礼一方面是表达了对先人的缅怀和追忆,另一方面也开始了“网上—网下—网上”的宣传方式,即网络征集人员—社会实践礼仪—回归网络展示成果,这或许正是当代互联网时代赋予的汉服运动发展独特之处吧。
12、2005年4月26日 宋豫人在河南郑州开展了以汉服为主题的讲座,后逐步演变为《汉家讲座》,其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2005年4月26日,宋豫人(名庆胜,字豫人,号一晕,)受邀在河南郑州城隍庙着汉服,为游客讲解《城隍庙的来龙去脉》、《汉服、汉礼简说》等内容]。自此以后,宋豫人每周六、日都在河南郑州城隍庙讲解《汉家基础知识》,后整理成《汉家讲座》系列,包括《华夏文明之适应域》、《救族之道路》、《诸夏、万邦、鞑虏》、《中国历史脉络》等内容。
此外,宋豫人还著有《晕语集类》,其主要论述有《皇易族经论》、《三系文化论》、《汉家救族论》、《文化辛亥论》等。
这场以青少年,青年为主要参与主体的复兴运动中,宋先生这样致力于思想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开学讲坛,传道解惑,我期待有更多的思想争鸣,思想潮流伴随着汉服复兴运动兴起,这才是在如今信息鱼龙混杂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民族性格的新一代汉族人。
13、2005年5月6日 礼仪研究者吴飞为吉恩煦着汉服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2005年5月6日,由河北行唐明德学堂组织,礼仪研习者吴飞为吉恩煦(字与嘉,网名“周天晗”)着汉服加冠,或为汉服消失三百多年来的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成人礼完全按照明代礼仪的“三加”进行“: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仪式上所用的服装、冠等物品均由吴飞依据史书记载制作。
明德学堂由傅路江先生于2003年2月18日创办,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私塾学堂。
方哲萱在帖子中写道“没有正式的房间,就划地为室,没有精致的冠,就用自制的,一切皆不华丽,但是有一颗虔诚的心。随着这第一次,立刻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大规模的……”
再后来,2009年吉恩煦为汉服北京的张宇林(网名“一千零一夜”)举办了冠礼,冠礼上由张宇林的叔叔亲自为他做了“三加”仪式……我想,汉服运动就是这样一步步在传承、改进中越走越远吧。
14、2005年8月,重庆大学学生张梦玥发表论文《汉服略考》,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专业论文。
2005年重庆大学学生张梦玥(网名“溟之幽思”)发表论文《汉服略考》,文章主要介绍了汉服的定义、消失历史、当代汉服运动等内容,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专业论文,对奠定汉服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梦玥又于2006年毕业时提交《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进一步研究和阐述了汉服的概念与内涵,并指出汉服复兴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此后,汉服及汉服复兴运动逐渐被高校、学术界、文化界所关注,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周星教授发表于《开放时代》2008年3期的《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21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从人类学分析汉服的重现。自2010年开始,山东大学鲍怀敏的《汉民族服饰文化复兴研究》、西南大学周海华的《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房媛的《汉服运动研究》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将汉服运动作为其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此外,发表于社会各期刊的汉服论文更是不尽其数,相关的讨论和研究开始呈热烈的状态。
15、2005年10月1日 由汉网组织的“首届汉服知识竞赛”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40多位网友参加。网友“小狐仙”的汉服舞蹈广泛传播。
2005年10月1日至7日,由“汉网”组织的首届汉服知识竞赛在北京举行,活动内容主要有:知识竞赛、祭拜袁崇焕、参观天安门等。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网友参加了此次活动,主要有:迟月路(网名“欧阳雨曦”)、罗冰(网名“白桑而”)、李敏辉(网名“李理”)、陆建宁(网名“ljn”或“华夏神思者”)、王允(网名“东门”)、李玉娟(网名“谟”)、方哲萱(网名“天涯在小楼”)、网友“鸿鹄”、网友“时间的味道”等。
在知识竞赛上,来自北京的网友“小狐仙”穿红色曲裾跳了一段汉舞,该舞蹈在网络广泛传播,并拉开了穿汉服跳汉舞的序幕。
16、2006年1月3日 严姬的笄礼在武汉举行,这也是近200多年来笄礼的首次重现。
华夏民族的传统成人仪礼,男子为“冠礼”,女子为“笄礼”。虽然中国古代的笄礼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女子订婚后出嫁前所行的礼,但当代的笄礼被认作和男孩子的冠礼一样,是对人生责任的提醒。
2006年1月3日,近代首次笄礼在武汉东湖之滨的梅园来开序幕,受礼者为严姬(网名“残夜魅”)。礼仪流程根据天汉网和汉服吧《追寻失落的成年礼计划》进行,采用“三加”的形式:一加为襦裙,二加为曲裾,三加为花钗大袖礼服,所有衣服都由严姬本人缝制。
在近年来汉服与传统礼仪相结合的活动中,实际上一直由两种方案并行。一类是由“华夏复兴论坛”儒生所做的——依据史书记载,遵循明代礼仪实践;另一类是由“天汉网”和“汉服吧”联合制作的《民族传统礼仪节日复兴计划》——根据史书记载,结合当代社会属性而略作修改。
从此次笄礼中也可看出,古代时平民女子的笄礼采用“一加”而非“三加”,男子冠礼才为“三加”,但根据《民族传统礼仪节日复兴计划》的建议则是与男子同等进行“三加”。此次祭礼的场地布置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并列,这在明朝史书记载更是从未有过的。
两种礼仪方案至今仍有争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一位服饰老师在观摩汉服运动发展时,也曾指出:“你们汉服运动,很明确的说是在复兴不是复古,可是在对待服装样式、礼仪流程时确又一味的从古书或古墓里挖掘。一旦做了较多修改,又被认作是‘改良’的而非传统的,或者是‘错误’的。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这个度,到底应如何界定与把握,需要你们尽快思考与定夺。”这大概就是旁观者清吧。
17、2006年1月8日 50余位网友在上海松江,首次采用汉礼汉服祭祀先烈夏完淳,并开启了汉服团购先河。
2005年10月19日,汉网总版主黄海清(网名“大汉之风”)在论坛上发出祭祀夏完淳倡议帖。此次活动由王育良负责设计祭服,他与吴飞讨论后,参考韩国宗庙祭的服饰后进行设计。活动祭礼仿明代祭礼设计,但简化了很多,整个祭祀约一小时。
实际上,此次活动还开启了汉服团购的先河。祭服由网友“红天”制作,网友自愿订购,最终有34人定制了该汉服,价格为每套285元人民币。
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参加抗清活动,后不幸被捕,于南京痛斥汉奸洪承畴,被杀害年仅十七。“当十七岁的夏完淳吟出《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时,谁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壮与豪迈?谁能体会出十七岁与历尽沧桑竟有着对等的含义?”——《古墓前惊现古礼 又见我大汉衣冠》。
此次活动举行后,英国的网友彭涛曾经把照片拿给牛津大学的教授,教授看到后非常震惊,认为中国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召集的形式,且不依托任何组织与商会,竟然自己制作衣服、研制礼仪,还举办大规模实践活动,这是一件非常的厉害的事情。
不论这套衣服是否有争议,这套祭祀礼仪是否合乎规范,但是有50余位人员愿意在寒冷的冬天,一清早赶到一位三百年前的古人墓前,行着如此重要的跪拜礼,这份心情与行动必然是要称赞与传承的。
18、2006年2月11日 江阴文庙举行了祭祀“江阴三公”活动,也拉开了全国各地定期祭拜民族英雄的序幕。
2006年2月11日,6位网友在江阴祭祀抗清“江阴三公”。“江阴三公”是指明朝末年抗清斗争中殉国的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他们坚持“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怀念和景仰。参加祭祀人员有黄海清(网名“大汉之风”)、王允(网名“东门”)、网友“仕风”等6人。从此以后,每年汉服祭祀活动都在此地举办,缅怀民族英雄。
2006年11月19日,第二次祭祀三公的活动在此举办,参加人数达六十多位,人员来自南京、上海、常州、北京等地。截至2013年,江阴公祭活动已经举办了8届,成为了汉服运动中的一面旗帜。
2013年以后,江阴公祭改为江阴汉服协会牵头,初定于每年农历8月21日进行小范围祭祀,清明期间进行全国公祭。
受此活动影响,各地也纷纷展开了定期祭祀民族英雄的活动,希望通过此方式,唤起更多人对古礼、民族英雄的敬重。如2010年3月28日起,北京地区每年春季都举办祭祀文天祥活动;2008年4月6日起,福建地区举办祭祀戚继光活动,至今已两届;2011年12月11日珠三角地区举办的祭祀崖山战役的活动。
19、2006年2月19日 瞿秋石以条幅、宣传单方式公开介绍汉服,是汉服活动中第一次引入宣传标识,该方法沿用至今。
2006年2月19日,20岁的女孩瞿秋石(网名“苑夫人”)穿着汉服,在安徽合肥的明教寺门口,展开“华夏汉族、汉服归来”的条幅,向过往的行人解说汉服的渊源、款式和流行时期。这也是首次使用宣传条幅来明确的介绍汉服,这种方式至今仍在汉服活动中广泛使用。
瞿秋石还写过一篇文章《汉家衣裳》:“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她飘举翩跹像风一样,却丢失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该文章被孙异改编为同名歌曲《汉家衣裳》后广泛传播。
在此前的汉服活动中,基本都是几个人一起穿上汉服走在马路上,如果有路人询问后再做解释。瞿秋石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展现出了汉服条幅,让路人一眼就明白了衣服的意义;也让汉服运动不再局限于内部交流,呈现出对外宣传效果。
20、2006年3月1日 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汉衣坊”在北京开张,主营汉服礼服、汉式婚礼等。
2005年12月22日,任冠宇(网名“汉衣坊坊主”)注册成立北京汉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汉衣坊”)。2006年3月1日,该公司正式营业,是全国第一家正规注册、投入运营的汉服实体店铺,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2013年7月9日公司搬至北京市建国路SOHO现代城。
“汉衣坊”早期主营汉服礼服,主要针对社会人士推广汉服和汉文化理念。2006年后推广“汉式婚礼”和“汉族综合礼仪策划”业务,如“2009北京蟹岛端午文化节”等。近来,“汉衣坊”还在“汉服春晚”等活动中提供了赞助支持。
“汉衣坊”在2006年成立初期,主张实现“工业化”生产汉服,曾盲目投入,经济损失20万至30万人民币,为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由于早期投入较多,企业直到2008年底,才实现扭亏为盈。【图片】汉衣坊在北京电视台《星夜故事秀》节目录制现场
《北京汉服商业群体发展史记》中对“汉衣坊”的描述是:“一个饱受争论的商家,一个热衷宣传汉文化推广的企业,一个延续至今风头依旧却不入爱好者群体的汉商另类。”我想这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而“汉衣坊”早期的经济困境,也确实体现了汉服“产业化”的艰辛,并为其它商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再后来,中国的汉服实体店也陆续开张,如成都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杭州汉服实体店“寒音馆”、广州汉服实体店“双玉瓯”、上海汉服实体店“汉未央”等。(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这些年关于汉服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