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复兴的真义在哪里?

来源:辅仁文学社 文:輔仁君

当辅仁君看到这个视频,内心为之一振,杜女士说的话真实的道出了汉服复兴的本义。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需要各民族的团结一心来维持国家的统一与长治久安。而汉族作为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更是担负着最多的维护国家统一持久发展的任务。但是,一个如此庞大的主体民族,汉族如果连自己本身都缺乏民族认同感,缺乏凝聚力的话,又拿什么去团结其他的兄弟民族呢?这是不可能的。

是的,汉服的归来,就是要加强汉族人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力,从而以坚不可破的力量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

杜女士说,最早我们提出汉服复兴是为了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外在的标识,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人口最多的汉族,却有着最低的民族认同感。在传统节日上,少数民族穿上节日盛装,马上如同一家人一般,而汉族则完全缺乏这种互通彼此的认同感。

很多人在复兴汉服的时候都会说:“着我汉家衣裳,行我礼义之邦。”穿上汉服怎么就能“兴我礼义之邦”了呢?是否还记得曾经的汉服复兴者的口号:“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我们是把中国的复兴与衣冠结合在一起了。始于衣冠,如果忘记了初心,或许很难“达于博远”。

辅仁君也希望大家在复兴汉服的时候,能够也关心她背后更为深厚的礼仪文化,因为我很认同杜女士说的那就话:“这才是汉服的灵魂。”是的,当你灵魂回归,你再穿上美美的汉服,在一刹那,也许会泪如雨下,瞬间与我们伟大的祖先产生了血脉相通的神圣之感,内心的迷惘与孤独烟消云散。

可以想象,很多汉服复兴者都很像视频中杜女士的情形,在寻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元素的时候,渐渐接触到了汉服,从而灵光一闪,内心的民族心被唤醒,了解到了汉服被后的民族家国大义。

在汉服复兴的道路上,有很多同袍只是为了汉服之美而走到队伍中来的。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最起码汉服通过一种可以被人接受的方式存活了下来,并且落地生根,慢慢发展。但是,在汉服运动的过程中,不乏志同道合的,为了民族国家复兴而奔走的仁人志士。他们有的是普通工人,有的是公司职员,有的是教师、学生,甚至国家公务员乃至军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通过汉服的外在体现,来唤醒涣散的汉族内心的民族自我认同感,让这个民族不再着眼于个人私利,不再着眼于某省某地域之偏狭之见,而“大同”一般凝聚而为一人,卓然挺立与世界。

汉服,又称华夏衣冠,是中国几千年礼乐文明生生不息的载体,其独特、精致的裁剪工艺与中国古典哲学相得益彰,天人合一、中庸正直、阴阳统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汉服文化的精神之源。自人文始祖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经》语)至明清易代,汉服一直作为华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不息。“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自古便被冠以“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便是来自其博大精深、传承不息的礼乐衣冠文化。这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基础之一,也是如今最能唤醒民族心的最重要恶元素之一。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汉服,再加上相得益彰的华夏礼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何以不去认真的复兴她,呵护她?

如今,汉服复兴15年之久,成千上万的华夏儿郎为着一个共同的使命在各自生活的地方实践者华夏复兴的理念。有的人专注于制礼作乐,有的人孜孜以求民族基础理论之构建,还有很多同袍查阅古籍,复原古衣,为汉服复兴创造一片新的天地。也许有一天,汉服真的复兴了,汉风照耀中华,民族卓然于世,你再回头想当初自己这一段不一样的人生旅程,内心怎能不充满欣喜。加油吧,同袍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汉服复兴的真义在哪里?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