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张的说,我们亦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资基础,但面对自身文化认知层面很多还处于蒙昧之中。应时代之需,各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回归。汉服也重回我们的视线,广受世人关注、好评。但十多年的发展的过程中亦出现某种异化:
汉服复兴并非猎奇斗艳、扮仙复古;更不是晒优越感甚至上演为文化爆力。我们要不忘其初,更要着眼未来;最终是为了让我们积极向上,获得成长;为了让我们能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重建华夏人文风貌。
汉服复兴,衣礼偕行,在前行的路上不能缺礼而独行。汉服只有在礼的统御下才能构建出完整体系,有了这个系统才能从全局视野应对很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穿汉服方不方便的问题。很显然,很多时候的仪式感是必须牺牲便捷性才能换来的。
这里简单的做个初步的总结,汉服分官制、仪制与日常便装。这里不同于古,却源于古。
官制
先说官制,官家制服具有一定的法律规定,不可僭越,等级是其手段,为的是高效建立次序感,我们不能以当下的价值观去评判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即使在当下的美国,他们的军装也是不能乱穿的。这本是制服的功用之一,不是简单戴个封建毒瘤帽子就可以全盘否定的。
官家制服对民间审美一直具有引领作用。现存留史料也最多、最全,为汉服复兴留下了很多可贵的参考资料。但官制汉服体系在当下的社会应用场景里已失去了实用性,在考古研究、文化展示、展演中还能一展我华夏风貌;汉服设计中特别是仪制中可以借鉴其背后的礼义、方法。其工艺结构、审美元素亦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设计灵感……
但日常的生活里,还是建议大家不穿或少穿这类高度复原的官家制服。如此打扮去逛街、耍酷,跟别人说这是复兴,不是复古,你信么?
仪制
接下来再说仪制,即祭祀、婚礼、成人礼及节日庆典等仪式感强的场合所穿汉服。
人生需要仪式感,仪式感即不同于日常生活从而被我们一生记忆珍藏,仪制汉服就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以此来加强我们对人生特殊节点的认知与感受。比如婚礼,新人是当天的主角,在衣冠表现中要高效突出其主角光环,同时也会间接体现其家世背景与审美涵养,你不能让现场认不出新娘是谁,更不能让我们5000年璀璨文明滋养下的新娘只能选择一袭白纱……
我们每年都会在厦门集美龙舟池举行盛大的端午祭典,大家要知道五六月里的厦门天气是很热的,在烈日下我们一众同袍峨冠博带,在雅乐声中齐整划一,进退俨俨。这就是牺牲舒适度带来的仪式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直指人心。
日常
日常汉服,在保证汉服的基本形制、特征前提下,更注重实用性与舒适度,并兼顾其审美及个人喜好 ,自由选择性高,丰富多元。不僭越官制、仪制就好。但也不能无源臆造,有形无魂。
显然,官制、仪制与日常汉服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协调中,前者重仪式感,后者重实用性。在拥有审美共性的基础上各有侧重,我们要循礼而不是刻板循古,合礼才能合于理。
关于汉服审美共性,请参阅百里溪先生《一体多样,华夏引领》一文
一体多样,华夏引领/华服定义的具体化及愿景
天时
其一,汉服是动态的,是有生命的,在时代流转中有其自身的成长路径;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明,没有一个时期的汉服会重复前朝的样子,但其审美共性与传承关系却清晰可见。显然当下的汉服复兴也应承前启后拥有自己的时代性。只是当下的汉服复兴才刚刚开始,蹒跚学步中要允许有多种不同的尝试。但不必也不能说必须要是古代存在过的汉服才能称之为汉服,汉服的成长、发展是不可逆的,无法穿越,更没法重来。服饰史的研究、复原在学术构建中意义重大,但过往的经验只能给我们提供成长基因与丰富的营养,未来还需要我们去守正创新。
其二,汉服有四季性,既保暖又凉爽的汉服是不存在的;当然,如果你只想要风度不要温度也是可以的,只能是祝你好运啦(冷眼看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在官制、仪制中,汉服受四季的影响相对较小,以体现庄敬。关于这些,其实在西方的着装上也同此理。
地利
中国地广人密,八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整齐划一搞出来的标准显然不合情理。在礼的统御下要允许不同“流派”各自发展。在不失大体的前提下启发其多样性,如此汉服推广与发展会更具生命力。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今天,保护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形态,共生、共赢避免零和博弈,其实更加需要这种高超的智慧。
人和
礼之用,和为贵。汉服复兴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和人心,而非引纷争;坚守自我,更要尊重他人。
穿着汉服应要与我们身份(收入等综合因素)相匹配,月入3000非要买30000的汉服这何尝不是僭越?汉服商家现在已经相当成熟了,高、中、低任君选择。因为穷买山,这借口亦是失礼。
仪式场合,通过不同的着装表明身份,这本身就是礼的设定高明之处。比如成人礼,一眼就清楚,谁是冠者,谁是主人,谁是主宾。
知礼义、明礼法,汉服才能发挥出更多文化价值。
汉服是穿在身上的衣,是外在的美丽形象;
汉礼是践行的义,是内在的涵养与气度;
汉服的主流价值应该要回归生活,
是合理的穿着、得体的举止,
而非仅仅追求舞台上、镜头里的“虚荣”。
大家肯定能秒懂,这三张图分别要表达的是什么:端午、中秋与春节,这是我们14亿炎黄子孙共同的记忆与文化想向体,具有高效、强大的统和能力,具有宗教作用却没有宗教的边界。我们的文化包容性是与生俱有的。
这个强大的统合能力背后有一套非常完备的系统,就是礼。以礼义为本,礼法为纲,礼容为血肉一体构建出鲜活的华夏文明。日常穿着塑造着我们的审美与行为基础,重大人生礼仪中的仪式链接接着家族的常伦亲善,节日庆典里的民俗打通全民文化认同……通过这一系列高明设定,把视、听、言、动综合感观调动起来,构建出切实的体验场景形成多线程、全方位的情感链接,形成一套友好的界面,可瞬间达到情感共鸣。这才是汉文化的核心魅力。
在汉服复兴的路上,根本的落脚点是人。几千年璀璨文明,那是祖上给我们留下的,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返本开新,又与我们何干?成长自我才是根本,只有我们成长了,汉服复兴运动才会跟着成长。与其抱怨名人乱喷不支持我们,何不努力把自己变成名人;与其抱怨没有学者为我们站队说话,何不努力把自己变为汉界学者?与其抱怨不如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这个机会。修身端己,推己及人,从而移风易俗,化民一方。关键还是我们自己要争气!
这一身衣冠,已经唤醒了华夏沉睡几百年记忆,一个古老民族的灵魂正在回归。只有这种精神复活了,如此才是中国,如此才称华夏。
缘汉这十多年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好的发展路径,最终发现要能吸引并挖掘、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便尝试着推出汉礼策划师的培训,从最初的反复尝试,到如今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以希让有志于此的同袍在前行的路上少走或不走弯路。
有幸此生能与大家携手前行,为华夏复兴尽己绵薄之力。(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汉服复兴,不能缺礼而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