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礼,读音 jī lǐ,是中国古代汉族女子的成人礼,有时也称为“上头”或“上头礼”。笄,就是簪子,发簪。
古代汉族女性在她们十五岁(也有二十岁)时举行的成人礼——笄礼之前,并不会将头发用簪子扎起来,仪式前他们的头发主要是双发髻或发圈,头的两侧各一个。
在古代,汉族未婚少女最常见的笄礼之前的发型有以下几种。这些发式简单又活泼,也适用于当今社会女孩梳用。
一,双丫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发型中最常见的一种发式,象征着青春,几乎只有十五岁以下的女孩才会梳。该样式头发平分两侧扎成左右两个髻,置于头顶两边,在唐宋时期尤其普遍。
二,丱发
丱发,读音 guàn fā,双挂式发型之一,这种发型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都很流行。发型由头顶将头发平分,于头的两侧各盘扎一髻,从髻中抽出小缕头发自然垂下。发型形如“丱”字,故名。
三,双平髻
双平髻,也是古代女孩双挂式发型之一,这种发型在头的两侧各梳编一个发髻或发圈,头发平分又垂于两侧,对称且平垂。
四,垂挂髻
垂挂髻也属于双挂式发型,也是用于古代未婚女孩。其发式为前有留海,顶部绕结为髻或鬟,垂挂在两侧。
在成年礼或结婚之后,女性会放弃这些双髻式、双挂式发型,而将头发盘成用玉簪子固定的单髻。
男孩和女孩在他们成年礼之前都会梳双包子的发型,但包子的样式是根据时间段而变化的。
更多相关文章:《中国古代发型专栏》https://fobore.com/tag/hanfufaxing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汉族女孩笄礼之前的发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