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埙的史料记载

 

有关埙的史料记载

我国古书上对埙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引日唐书·音乐志》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与篪的组合是古人长期实践得出的一种最佳乐 器组合形式,由于埙篪合奏柔美而不乏高亢、深沉而不乏明亮,两种乐器一唱一和、互补互益、和谐统一,因此被后人比做兄弟和睦之意。古诗云:“天之诱民,如 埙如篪”,说的是上天诱导平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埙篪之交”也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高尚、高贵的和纯洁、牢不可破的友谊。埙和埙的演奏,体现着中 国传统的儒家礼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唐代郑希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思和雍容的气度,所以古代的圣人们是十分器重这种乐器的。《埙赋》全文如下:

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于是挫烦淫,戒浮薄。徵甄人之事,业暴公之作。在钧成性。其由随时自得于规矩,任素靡劳于丹 髅,乃知瓦合。成亦天纵。既敷有以通无,遂因无以有用。广缠连寸,长匪盈把。虚中而厚外,圆上而锐下。器是自周,声无旁假。为形也则小,取类也则大。感和 平之气,积满于中。见理化之音,激扬于外。通而不逼,远而不背。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清浊靡失。将金石以同功,岂笙竿而取匹。及夫和乐既翕,燕 婉相亲。命蒙瞍鸠乐人,应仲氏之篪,自谐琴瑟;亲伊耆之鼓,无相夺伦。嗟乎!濮上更奏,桑间迭起,大希之声,见遗里耳。则知行于时、入于俗,曾不知折杨之 曲,物不贵,人不知。岂大雅守道之无为。夫高则不偶,绝则不和。是以桓子怠朝而文侯恐卧,岂虚然也?为政者建宗,立业者存旨,人成俗,何莫由此。知音必有 孚以盈之。是以不徒忘味而已。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埙的成形到演奏已是涉及了哲学的深层领域,埙的品位由此已近极致。

埙独占八音①之土,它的音色幽深、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 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 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这就难怪它是“质厚之德,圣人贵焉”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有关埙的史料记载

赞 (1)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