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丰富多变的特点
古琴音色圆润清脆,细腻多变。其散音深沉浑厚,如大地之沉稳,为古琴曲雄健的根基;按音婉转悠扬,似人语之呢喃,能细腻地表达各种情感;泛音则清雅亮丽,宛如仙籁,如天之光华。余音绵长不绝,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
古琴拥有众多泛音,与按音、散音共同构成独特的音色体系。据资料记载,泛音是古琴最富有魅力的音色之一,如用天、地、人三才来寓意古琴的三种音色,泛音应位于天。
泛音的产生原理独特,是手指在琴弦均分点虚按,只让部分琴弦振动产生的声音。例如,七徽是二分音点,将整根琴弦分为两部分,在琴弦的二分之一处,其泛音高音就是此弦散音的高八度;五徽、九徽是三分音点,将古琴三等分,九徽为本弦散音的子音,与散音成五度关系,九徽和五徽的泛音同为高音 “5”,与此弦的散音相差一个八度加一个五度的关系。一至十三徽的全部泛音各有其特点,共同构成了古琴丰富多变的音色。
(二)沉健内倾的韵味
古琴音乐在审美上具有沉健、内倾的特点。它长于自我表达,这种表达掷地有声而不聒噪,安静并且具体。古琴既能营造出静的氛围,又能充分地表达出琴乐的感情。
这种独特的气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排除外界干扰,沉心静气。弹琴者与琴为一整体,“排除干扰,潜心于艺术境界”。这也正是古人认为琴具有修身养性和净化灵魂作用的原因。
这种沉健内倾的状态,更多地传达出一种 “独白自娱” 的特点。在具体的琴曲中,这种 “独白自娱” 以一种情与景的交融被具体表现出来。像《高山》《流水》《幽兰》《秋鸿》等琴曲,通过具体的实物与景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种画面虽可能过于理想化,但核心是自然的表达。
以自然之景喻人生之情,情景的描述与升华的情感彼此不可分割,有时表达得清楚明白,段落规划有致,有时相互间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体现出 “物我同一,情景相即” 的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究其根源,是道家的自然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文人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古琴音色的特点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