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神人畅》赏析

一、神人畅的历史渊源

神人畅相传为尧所作,在唐代以前仅两首以 “畅” 为题材的古琴曲之一,记录于《西麓堂琴统》等琴谱中。其创作背景为尧祭祀时弹琴,引天神降临,共庆盛典。

据史料记载,神人畅的来历充满传奇色彩。《古今乐录》中提到 “尧郊天地,祭神,座上有响,诲尧曰,‘水方至为害,命子救之’。尧乃作积。” 这便是神人畅曲的起源。从汉桓谭《新论》到宋朱长文《琴史》,都对神人畅有所提及,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神人畅现存曲谱仅见于明代《西麓堂琴统》,其中后记 “谢希逸《琴论》曰《神人畅》唐尧所作,尧弹琴,神降其室,故有此弄。与《古今乐录》所说相合。” 进一步证实了其古老的传承。

此曲在音乐上也有独特之处。大段泛音曲调的出现与曲情紧密相关,泛音轻清圆润,如日月经天,象征着神的存在。明、暗徽全用,寓意神的无处不在。同时,此曲所用音阶特殊,变宫、变擞使用频繁,是近古琴曲中已完全绝迹的七声正声音阶,与上古多用五声音阶的认知大不相同。而且,本曲曲调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泛音曲调为羽调式,按音曲调为宫调式,显示了人与神角色的不同。在第三段开始,音色转为苍劲坚实的散、按音,调式也明确转为宫调式,对比强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神人畅在感染力强烈的同时,曲中却只用了五条弦,六、七两弦完全未用。这与上古时琴只五弦的记载相符,尧更在舜之前,弹的自然是五弦琴。现传的琴曲如《幽兰》《广陵散》都是七弦全用,而神人畅却能不用六、七两弦而独具强烈效果,堪称琴曲中的奇迹。

二、独特的音乐特色

(一)五弦之妙

《神人畅》仅用一至五弦,却能产生生动的艺术效果,令人惊叹。从某方面看可能成于周文王之前,这更为此曲增添了一份神秘的历史色彩。在周文王周武王添弦之前,古琴一直是五弦的,而《神人畅》的演奏只用五弦,仿佛带我们穿越回了古老的时代。它以独特的五弦之音,诉说着远古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二)泛音之奇

此曲几乎把十三个徽位的泛音全部用到,还用到了 “徽外” 声,表现神的无所不在。据记载,晚唐时期的琴家陈拙的琴论中讲到,有两首琴曲用了 “徽外” 声,其中之一便是《神人畅》,上,下两准各用一声,谓之 “神授声”。泛音清晰透明,属阳,用它表现神。至于十三徽全用甚至还用了徽外,则更加凸显了神的无所不在。那遍及十三个徽位的泛音,清莹透亮,似日月经天,给人一种神圣而空灵的感觉。

(三)古朴的曲风

《神人畅》的音调古朴、粗犷,节奏铿锵,原始祭神舞蹈节奏让曲风苍古雄健,充分体现了 “天人合一” 的观念。其淳朴自然的原始祭神舞蹈节奏,仿佛让我们置身于远古的祭祀场景之中,感受着先人与神的交流和对话。此曲如江河行地,音节清莹透亮,似日月经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 “天人合一” 观念在此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令人耳目一新的七声古音阶旋律,古朴粗犷舞蹈节奏,动人心魄,使人陶醉。

三、演奏技巧赏析

古琴的泛音被赞为 “天籁之音”,在《神人畅》这首琴曲中有着大量运用。弹奏泛音时,位置一般在徽位处。古琴外侧镶嵌的十三个螺钿即为琴徽,标出了泛音的位置。在弹奏过程中,左手需对准徽位,即使只偏离两三毫米,声音也会暗哑。这要求弹奏者纠正看徽位的视觉差,同时要注意有的琴本身制作时徽位不够精确,所以在弹奏前需要先找出实际徽位,可以在徽位正中和左右来回弹奏试听,找出泛音最清亮的位置。

左手点泛音时,速度要快,“蜻蜓点水” 般地凌空轻击琴弦后马上离开,速度越快越能得到明亮的泛音。右手力度不可小,初学古琴的同学容易将泛音弹得很轻,实则右手需要非常果断地弹下去。左右手的触弦时间差非常细微,几乎是同时的,两手的协调需要在练习的积累中不断提升。如果前面的几点都做好了,泛音的音色会不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含住动作,减少手的舞动。音色也可以通过右手的触弦位置来调节,越靠近岳山声音越刚,越靠近一徽声音越柔。

嵇康与《广陵散》的典故为我们理解琴曲典故对《神人畅》的辅助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正如《广陵散》因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以及嵇康临刑奏曲的典故而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欣赏空间,《神人畅》在流传过程中也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神话色彩,成为了后人理解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窗口。

《神人畅》的音色编排完美契合了其主题。大段的泛音如天神飘渺之姿与空灵仙音,代表着天神的神秘与威严;而按音部分则表现了人类歌咏祭祀、舞之蹈之而奉饗天地的姿态,充满了对天地的敬畏和虔诚。这种音色的巧妙运用,让我们在聆听《神人畅》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神人同畅的宏大场景,仿佛置身于远古的祭祀盛典之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古琴曲《神人畅》赏析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