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名家的学琴故事

张子谦唱弦

想要弹得好,则需要天天练习。
琴家张子谦先生,就是练琴的典范,
他每日练琴,从无懈怠。

严晓星的《近世古琴逸话》里写:
文革中,他被发配到“牛棚”,
手边没有琴,怕日久荒废了琴艺,
便一边以手虚弹,一边唱弦,以增强记忆。
所谓唱弦,就是按减字谱同时唱出指法名称与曲调。
闲暇之时,张子谦即以此法消磨,
结果长期的牛棚生活,非但没让他荒废琴艺,
反而温习、巩固了更多的曲子,
后来古琴被发还,他立刻就能上手弹曲。

长期的持续练习,让先生到了耄耋之年仍能自如弹琴,
一九八五年在扬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古琴打谱会上,
他与吴景略、程午嘉诸老聚首,此时同辈琴人尚能弹琴的,
只有他一人了。

其实学琴就是要练,古代琴家都是苦练出来的。
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已明白学琴与苦练的关系。
《淮南子·修务训》讲:服习积惯之所致。
有些盲人琴家,弹琴时也技巧高超,指法纯熟,
不会弹错一弦,为什么?
长期练习,熟能生巧耳!

 

陈拙“竭豆练琴”

很多琴家都是苦练而来的。
晚唐琴家陈拙,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在今天看来就是“音乐天才”。
但陈拙认为,天才也需要苦练。
他曾说过:
前辈妙手,每拟一弄,师有名约,竭豆一升,标为遍数。
一弄就是一首曲子,他每向老师学习一首曲子时,就取一升豆子来,
弹一遍拿走一粒豆子,直至把这数百粒的豆子全拿完了,才结束一天的练习。
这就是著名的“竭豆练琴”的故事。
故事虽有夸张之处,但高手确实是练出来的,
故陈拙说:其勤如此,而后有德也。

陈拙不仅是一代琴家,而且为官清廉有诗才。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动乱之际,
大唐王朝名存实亡,五代十国将中国割据,
在朝廷为官不久,便回到家乡岭南隐居。
当时的岭南节度使刘隐倾慕其才华,
邀他出任掌书记官。
面对群雄争霸的政局,
陈拙规劝刘隐不要急于称王,仍然尊奉唐朝年号,
静观天下之变,避免了战乱的出现。

陈拙出使吴越时,其才华和高见,让吴越王钱缪敬慕不已。
钱缪高官厚禄想纳为其用,但都遭到了陈拙的拒绝。
这位钱缪就是写出“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那位吴越王。
陈拙有诗名句:
浮世自无闲日月,高楼长有好山川。
人说洞庭波浪险,使君自有济川舟。

陈拙练琴的刻苦,为后人所敬佩。
“苦练”亦被后世奉为学琴宝典。
清朝琴家、《二香琴谱》作者蒋文勋称,
他当年跟老师韩桂学琴时,老师便对他说:
汝老老实实弹去,工夫既至,
纯熟之后,有不期然而然者。

 

林黛玉解琴书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宝玉一径走到潇湘馆来。
瞧着黛玉在看书,书上的字却一个也不认得,还以为黛玉在看天书。
黛玉嗤笑道:好个念书的人,连个琴谱都没见过。
宝玉道:琴谱怎么不知道,为什么上头的字一个也不认得,妹妹你认得么?
黛玉道:不认得瞧他做什么?
宝玉道:我不信,从没有听见你会抚琴。怎么你有本事藏着?
黛玉道:我何尝真会呢。前日身上略觉舒服,在大书架上翻书,看有一套琴谱,甚有雅趣。上头讲的琴理甚通,手法说的也明白,真是古人精心养性的工夫。我在扬州也听得讲究过,也曾学过,只是不弄了,就没有了。这果真是“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接着说道:前日看这几篇没有曲文,只有操名。我又到别处找了一本有曲文的来看着,才有意思。究竟怎么弹得好,实在也难……

来源:元音琴院古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古琴名家的学琴故事

赞 (1)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