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刚讲埙:古乐新声之历史上的埙


“埙”是一种古老的吹孔乐器。用泥土烧制而成,其型如卵,中空,顶端有一吹孔,体上开有若干个音孔。据传说,埙在远古时本不是乐器,可能是用来狩猎的一种工具,用石头磨制而成。投击时经过与空气的摩擦,能发出哨一样的声响,用来诱捕禽兽,因此被称为“石流星”。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火的出现和使用,出现了制陶工艺,石头制作的工具逐步被陶器所代替,“石流星”也逐步发展演变成为陶制的埙。

埙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埙,距今已有6700—7000年以上的历史。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埙有一个吹孔,没有按音孔,是目前所知的年代最早的埙;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埙,有一个按音孔,可发出小三度的音;山西万泉县(万荣县)荆村出土的三件陶埙,其中有管形的无音孔埙、椭圆形的一个按音孔埙和球形的两个按音孔埙。以上出土的埙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物。

河南安阳殷墓出土的商代埙,开始进入规格化,从外形到所用的材料多种多样,有陶、石、骨、木、象牙等。殷代(战国后)后的一千多年中,埙一直停留在的原来的水平上。到了汉代才出现了六孔埙;宋代曾有过七音孔的木制埙,但是没有传下来,到了清代埙仍保持在五音孔上。光绪十四年(1888年)吴浔源曾编有《棠湖埙谱》,此书为公尺谱,是迄今仅有的一本埙谱,现存国家图书馆分馆。同时,在敦煌彩塑壁画上也有吹埙图,并且我国各个时期建筑石雕、砖雕上都有吹埙图出现。由此可见,埙这一古老的乐器曾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历史上的埙

我国古代文献上对埙的赞美有着详细的记载。《世本》说:“暴新公做埙”。乐雅注:“烧土为之,大者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聂氏三体图说:“凡六也,上一、前三、后二”。《旧唐书 音乐志》又说:“埙、立科之音,万物矄黄也,延土为之。”

《诗小雅》何人期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箎”。用以赞美兄弟之间和睦之称。《古诗》中说:“天之诱民,如埙如箎”此句是说上天诱导下民,要像埙箎一样和睦相处。以上历史文献表明,埙曾在先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我国古代根据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之首,又称为土乐。在我国古代乐器中,它虽没有编钟那般华丽、雄伟,也没有编磬凤鸣莺啼般的灵秀,但埙以它特有的神韵,古雅深沉、如泣如诉、热情奔放、诙谐幽默的风采,为世人所倾倒。同时,它独特的音乐表现是其它乐器无法相比的,也是其它乐器无法代替的。

埙是在人类生产和实践中产生的一件乐器。数千年来,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它的分布很广,不仅分布在我国的汉族广大地区,新疆、西藏、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型状不同的各种埙。同时,在国外也有其历史踪迹。由于各地区语言和风俗等原因,对埙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宁夏称为“笛老挪”;彝族称为:“阿乌”或“不拉里”; 藏族称为“扎令”或“德令”等。世界各国陶埙形制也不同,与我国陶埙最大的区别是用哨的原理发音,但从其性质来看,都是同属于“边棱类”的吹奏乐器。其中人物和鸟兽类形状的陶埙占多数。我国的陶埙很早传入日本与朝鲜,在日本也有类似我国周代陶埙的出土,但后来经过多年的不断演变,已经完全脱离了周代陶埙的形制,在发音原理上演变成哨形,目前在日本也很流行。另外有苏格兰的羊形哨埙、芬兰的鸡形哨埙、英国的陶笛、匈牙利的陶笛、巴西的陶埙、美国的陶埙和印地安人的陶埙等等。尽管各国的埙在形状与发音原理上有所不同,其根本的性质是一致的,都同属于边棱类吹奏乐器,它们共同显示出人类在向文明迈进的过程中,特别是乐器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对我们了解这一阶段人类在审美方面,特别是对器形审美和声学审美方面的特点、规律是有一定帮助的。

文:张友刚
北京歌剧舞蹈院民族乐团(未完待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张友刚讲埙:古乐新声之历史上的埙

赞 (4)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