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华褪尽,思忆千年的梦:走进中国乐器 — 埙的世界

铅华褪尽,思忆千年的梦:走进中国乐器 — 埙的世界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基本都经历了陶器时代,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尤其是乐器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我国,陶埙就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距今已有超过7000年的历史,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今天,“影音新生活”将与大家一起走进中国民族乐器——埙的世界。

埙简介

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空心状,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一般音孔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等)。亦称“陶埙”。材质以陶制最为普遍,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笔筒埙 等多种类型,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埙发展:埙的产生

关于埙的产生,历史上存在不同说法。《世本》记载:“埙,暴辛公所造”;《拾遗记》记载:“包牺灼土为埙”,但人们普遍认为,埙可能是由原始社会用以狩猎时投击或模仿鸟类鸣叫、诱捕鸟兽的工具——石流星(一种能发出哨声的球形飞弹)逐渐衍变而成的。

其实最初的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才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子母埙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从一孔到六孔,埙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

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商代:祈祷的容器

在商代,人们“尚鬼神”,祭祀活动异常频繁,娱神的歌舞是重要的仪典之一。埙作为祭祀的乐器在乐队中使用;在诸多乐器中,商人对埙特别看重,把它提高到祭器的地位,成为祈祷的容器。

商代埙有陶制、石制、骨制三种,以陶制的使用最为广泛,所以一般都叫“陶埙”。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墟出土的六孔陶埙呈平底梨状,能够吹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由此可以证实:早在殷商时期,我国的七声音阶已经形成;埙是当时一种相当成熟的旋律乐器,形制上趋向规格化。

汉代:促进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代埙对日本弥生时期的埙有较大影响,在日本下官发现的七孔梨形陶埙就属于这一时期。1966年在日本下关市凌罗木乡台地一个竖穴中还发现了中国春秋时期的陶埙,日语称之为“土笛”。

秦汉以后:“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隋唐:渐渐退出宫廷演奏

隋唐时期由于丝弦乐器及外来乐器的高速发展,再加上埙的音量较小、音域窄,不能适应当时较高水平的音乐艺术表演,埙在乐队中的地位逐渐被其它乐器所替代,它只是作为一种自娱的小玩意儿或是儿童玩具散落于民间。

宋代:木埙的出现

《宋史乐志》载,宋代木埙逐渐盛行,大有取代陶埙之势。统治者以它有违八音古制而被明令禁止制作和使用,木埙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明清时期:复苏

明清时期推崇汉文化,复古风盛行,埙这一古老乐器在文人和音乐界得以复苏盛行,宫廷音乐偶尔也使用到埙。光绪年间河北吴桥县吴棠湖先生,复制出殷代五音孔陶埙,关于研究埙的专著及曲谱这时已涌现出来。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埙也随之隐没。

近代:民族音乐和民族器乐走向繁荣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音乐和民族器乐走向繁荣,特别是70年代末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引起世人瞩目,从而掀起一股研究古乐的热风。80年代以来,埙的研制、改革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也使得了千年古埙重获新生,并引起了中外音乐家对它的极大兴趣,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埙名曲

从埙的音乐中我们似乎找到了遗失已久的古风,埙正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大型歌舞剧《兵马俑》以及各地方戏曲等都出现了大量的埙乐作品,并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埙曲,代表作品主要有:

《苏武牧羊》

开头一声高亢的长音,满含着伤感之情,又低回下来,婉转开去……即便是同一支乐曲,一经埙演奏,旋律便更加悲苦、凄凉、孤独、忧伤,含着深深的思念,那思念当然是对中原的亲人和对家国的眷恋、对往昔的追忆引发的。

在这悲戚的旋律间,埙表述了一个有气节的臣子,是如何度过一个个冰冷的夜晚的。在那里,陪伴他的除了洁白的羊,也就是蔚蓝的海了。无边的寂寞,无尽的痛楚,一只朴拙古老的埙,极好地诠释了苏武心底的伤与周边的冷,呜咽之声不绝如缕,却又让人止不住一听再听。

《天净沙》

这首音乐带有昆曲音乐的味道里,低低的音色千回百转,仿佛阐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景象。

《道禅》

这首编钟与埙相伴的曲子,清凉而透明,回荡在云山古庙,古柏苍松之间,在不可触摸的距离之外,还有说不出的迷茫,就像远远飘来的一片云,有一种遥远岁月里的泛黄的陈旧,和回忆本身心灵的悸动。

结语:埙空灵淡雅的音色和简淡和谐的演奏风格,与我们现代人由于精神紧张而产生的寻觅精神家园、回归大自然的反璞意识相吻合。它对陶冶性情、安详精神有很好的效果。是埙让我们还能分享到本来要离我们悄然而去的文化遗产,是埙能让我们从远古淳朴、迷人的音色中找回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得到精神慰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铅华褪尽,思忆千年的梦:走进中国乐器 — 埙的世界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