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山,辽宁黑山县人,1939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1986年调到厦门大学音乐系任教,2011年9月29日在厦门逝世。
赵良山多年来专门从事我国民族管乐器的演奏和研究,擅长演奏古埙、竹笛、洞箫、巴乌、葫芦丝、土良等乐器,演奏的各种乐器多为自己亲手制作,并对古埙、巴乌、葫芦丝三种乐器进行了改革。他2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人类最古老乐器之一的“埙”的探讨,使埙的音量增大,音区由窄变宽,音准趋于准确,因此埙的演奏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他在1983年第一个将埙的演奏搬上了北京的舞台,此后从未间断对埙的研究,对埙的复鸣、进一步推广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古埙第一人”。
在中央音乐学院刻苦学习笛子、箫演奏的几年,在赵良山看来,为之后埙的演奏打下了坚实基础。而毕业分配到湖北省歌舞团后,为了加强民族管乐器的艺术表现力,他开始对巴乌、葫芦丝等乐器进行改进。当时团里没有经费,要把脑中对管乐器理想状态的想像变为现实,惟有自己动手。“那时的长期研制使动手能力提高很快,真是为之后埙的制作打牢了基础啊。”赵良山不禁感叹。
如果说这时的赵良山与埙的结缘只是需要一个机会,那么陈重——这位赵良山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时的笛子课老师便做了这个“媒”,1980年,他将一枚宜兴烧制的埙邮到了赵良山手中。老师的“做媒”是慎重的。“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可惜现在已经失传,没人演奏。你好好地琢磨,一定要把埙吹出去。”赵良山手捧这个像梨子一样的乐器,心里便记下了老师的嘱托。但是,路并非是平坦的,手上这个埙吹起来声音很小,音之间没有关系。于是,赵良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做出好埙,让“千年绝响”重见天日。5个月后,不停地制作了几百个木制埙的赵良山终于拥有了2个音量大,音与音关系准确的埙。与此同时,他研究出了埙演奏的指法排列,甚至让埙第一次奏出了半音。
有了“硬件”,就要“软件”,必须让埙演奏最适合她个性的好曲子。赵良山在读屈原名诗《哀郢》时,感觉到埙十分适合表现楚国郢都被攻陷后,屈原痛心疾首的心情,于是他与作曲家龚国富配合创作了埙曲《哀郢》。这首三分钟十秒的埙曲,把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痛哭声都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至深。赵良山想借1983年湖北省歌舞团用古乐队上演《编钟乐舞》的机会,以一曲《哀郢》让埙重获新生。
赵良山感叹:“让埙重返舞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人为因素的干扰,别人对埙这个乐器的不认可,三番五次阻碍着埙的舞台复鸣。”最终,赵良山有了仅仅一分钟的表演时间,而正是1983年10月北京天桥剧场这一分钟的《哀郢》,震动了中国乐坛!埙独一无二的音色,使它的复鸣之声永久刻在了听众心里。(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老视频:中国古埙第一人赵良山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