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埙的发展历史
2018年7月26日,我们实践队在开始深入调研前先对古埙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资料查询和深入了解。
从埙的起源到兴起、衰落,再到重新“复活”。大家可以随我们一起来了解古埙这种神秘乐器在这漫长岁月中的曲折历程。
1
埙的起源
6000年前,半坡人创造出世界上最古老乐器–埙的雏形。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人们推测是祖先发现有钻孔的石流星由于气流的关系会发出响声,于是用陶制作了和石流星类似的“陶响铃”,而后又制造出了埙。
1956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两枚距今6000多年的陶哨,它们用细泥捏成,保存完整,经过考古学和音乐家们的考证后陶哨被认为是我国最古老乐器埙的最早形式。这两件陶哨呈灰黑色,有一个孔两个音。1977年著名的音乐家李骥先生,经过测定认为它是中国乐器埙的多体型。
2
埙的兴盛
埙从原始社会的一音孔发展到商代的五音孔,音阶经历了“三声”、“四声”、“五声”音阶的发展过程。到了商周之际,音阶已趋向于七声音阶,一些变化音的使用也成为史实了。(摘自陈秉义,古埙艺术)
从半坡到汉唐,埙经历了由单音孔到多音孔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能表达高雅、清丽、悲壮、深沉、凄凉之意的成熟乐器,被封建帝王们封为”雅乐” 盛行于宫廷。
3
埙的衰落
汉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埙的影响逐渐衰退。特别是隋唐以后,雅乐从衰微走向衰落。于明代开始成为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历史记载。
80年代初期,几经磨难,近百年来近于绝响的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埙,又被重新发掘出来。今天,埙重获新生,在民族音乐家和演奏家的艰苦努力下,埙的音域不断发展,表现力得到了极大地丰富,演奏技巧的不断创新,作品的不断涌现,使埙这一古老的乐器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4
埙的“复活”
现当代陈重教授的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赵良山先生于1983年以一曲《哀郢》将绝响已久的埙搬上北京的舞台,引发了业内的轰动,此后从未间断对埙的研究,对埙的复鸣和进一步推广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古埙第一人”。
赵亮自幼向父亲学艺,不仅会演奏,还会制埙,电影《良家妇女》和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感人至深的埙乐,就是用他和父亲亲手做的埙演奏的。
后来,赵亮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厦门大学音乐系。
1996年,年轻的赵亮做了一个勇敢的尝试——出版古埙乐专辑《请到我的花园来》。在他的编曲、演绎下,古埙不仅能还原远古的千年之音,还能与西方古典音乐相融合,甚至可以演奏出具有现代感的新民乐。
2002年,赵亮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期间,他与父亲赵良山经常参加厦门市的各类文艺演出及教学、学术讲座等活动,在闽南地区推动埙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006年,父子俩担任维也纳金色大厅民乐专场埙主奏。
2009年,古埙申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他们也成为了本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成立了专门的推广传习中心。
2017年,古埙成功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厦门与台湾一水相隔,是大陆最早发展陶笛的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陶笛是两岸音乐文化交流最好的媒介,伴随着海峡两岸陶埙陶笛艺术节等活动的开展、两岸陶笛文化交流会的成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古埙、学习古埙、传播古埙。
希望将陶笛和埙共同发展来带动埙的文化传承和它在当下的一种普及,同时加强两岸文化的一种认同。
陶笛不管叫什么名字它都是有根的,去争论或在学术上进行探讨,无形当中都会把中国传统埙的艺术和潜在的文化价值给争论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它。
我希望在未来不久,很多人会因为自己会演奏陶埙、陶笛而感到自豪。”
——赵亮
这种在67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的乐器,在历史长河中沉沉浮浮,从出现到盛行再陨落,直至近代被重新发掘,很多艺术家都在为古埙的发展和传承不断努力。它经历了漫长悠久的历史后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自带有一种厚重深沉的色彩。外观古朴,声音苍凉,古埙用独属于它的一种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们这一代人。(转 张佳琦、谢祎馨 情系古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