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说古埙是女娲所制
女娲是一位上古女神。相传她是华夏族的母亲,创造了生命,又勇敢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重立四极天柱,平整天地。
另外传说女娲在造人后,顺便用剩下的泥土捏制了埙,制造了叫一些叫笙簧、瑟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
二、埙器文化:幽而闲,闲而远
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生存狩猎时,会使用一种叫“石流星”的工具-就是用长皮索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的时候一兜风就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很有意思,就拿来吹,慢慢地吹出了曲调,人们就有意识地去寻找或制作这样带洞的物体,于是就发明了埙。
最初的埙大多是石头和骨头打制,就其形制。后来发展成为陶制,形状也随制埙人的心意而多种多样,椭圆、扁圆、鱼形,最常见的是梨形。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土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应该是最简单的吹奏乐器了。
人类的聪明才智与情感需求随着星移斗转而渐渐丰盈,这种质朴的乐器也渐渐丰富起来。
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埙,据说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7000多年前的椭圆形陶埙,只有吹孔,无音孔。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陶埙,距今已有6千多年,一个无音孔,一个一音孔,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即两个音。
埙在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省等地也有出土。从出土文物看,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4、5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山西万泉县荆村和太原市郊义井村,发现约是4、5千年前一种二音孔陶埙,能吹三个音。商代的埙的造形已比较稳定,发音孔增多,发音能力增强,表现力大大提高;
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出土的五音孔陶埙、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三枚一套的陶埙和殷墟1001大墓出土兽面纹骨埙,有五个音孔,已能演奏八度内的各个半音。
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三、埙乐历史文化
埙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为平面,侧壁开有音孔。它从劳动者的手中诞生,逐步走向庙堂。埙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乐器之一。
自商代以来,埙在乐器领域的地位就相当的高,被用于祭祀活动的乐器。在周代,埙的发展更为流行,古人更以“金石以同恭”来形容埙。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到秦汉以后,埙在历代的宫廷之上独具要位。埙开始出现在宫廷配乐中,分为雅埙和颂埙,成为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
《诗经·小雅》宫庭盛典中的伯氏吹埙,仲氏吹篪(chi),战场兵戈后惨淡的埙声,历史的一幕幕,宛如埙声的荒古浑朴、断金裂石、苍凉哀婉……
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擅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之音,每到深夜,那一曲曲埙曲《哀郢》、《楚歌》、《凤竹》、《伤别离》、《幽谷》便纷至沓来。
听埙曲《哀郢》,在埙声中仿佛听见国破家亡的哀怨,郢都的繁华被历史淹没,攻破的城门,不只是一姓王室江山的丢失,更有士者的悲哀,生灵的幽怨。埙声在黑夜里飘浮,屈子踏着埙声,歌着“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渐行渐远……
肃穆的埙声从历史深处响起,那是商郡百姓的埙声,渭河法场周围是数不清的老秦人,埙声悠长、悲凄、幽深、哀怨、绵绵不绝。白雪(卫鞅之妻)先商君卫鞅而去,卫鞅高喊行刑,激越悲壮的秦风送葬曲中,立制立言,千秋可依,煌煌法圣,青史永垂的商君蒙冤而去……
那是黄河两岸荒原的埙声,来自泥土、来自秦川、来自秦汉隋唐,声音旷古,触动地底沉睡几千年的历史。
我爱埙,我想我爱的是他的大音希声,泥腔中发出的是朝代更替、壮士断腕、生离死别……
溯怀历史,我惊诧这埙声的消逝,也许,过于厚重,尽令明代的古人也承受不起。我只能在先秦的只字间寻他的踪迹。
《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从无孔到六孔,由单调到五音。3000年时光如指间流沙,把古朴的埙声磨砺出层次。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这是孔子的“仁”“礼”思想主张在音乐方面的表现。
周朝以后,埙在雅乐中独占八音之土,为乐家所重视。历代常有好古雅之士通过埙来修身养性。
沧海桑田间,埙一绝烟尘。至清朝时期,直隶人吴浔源偶然得埙,方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以阐发古音之秘。
埙的声音低沉呜咽,不浮不躁,充满着苍凉的气息,声音传播极远,即使在闹市之中,也能穿透心灵,让人恍惚间回到了大自然,那种声音一经演奏,便铺满了每个角落,让人从身及心的放松下来,放佛让我们穿越都市的喧闹,接触到了几千年前的先辈,体味着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豪迈。
埙音色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用那带着泥土芳香的埙奏出大地的吟唱、天籁的绝响,更能表现人们追求远离尘嚣、至纯至美的精神境界。
一杯纯净的水,可以滋润干渴的心田; 一曲空灵悠远的乐曲,也可以洗涤落满尘埃的灵魂。 幽深、平远、似浓酒,如天籁,绵绵不绝,令人心旌摇曳,随后又陷入持久的沉思。古埙,洞箫,历经漫漫岁月,沧桑变幻,几乎绝响。听埙,心,静如尘埃。吹埙,要用心用情,身心归一,披一身古情古韵,一种凝思,一种怀想,几分孤独和苍伤。雾霭的黄昏,静坐于残垣断壁之上, 或立于静谧的空谷之中,凝神地吹埙,穿越了时空去抚摸那些陈旧的往昔。
听埙,最宜秋凉或微雨,洗尽铅华,焚香而坐。让埙乐悠悠而起。那苍劲的音色低徊,营造出一种古远幽深的意境。你循着这条幽而闲,闲而远的声线,恍若回转于千年之前的历史画卷中……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知道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
随着在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的出土,再次进入从三秦遗址,通过考古学家和传统文化学者,民间音乐艺术家,走进走进民间的视野。一种古朴柔美、幽深旷远的旋律一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回响。
四、古为今用,音传文明,后继有人
古埙是泥土做的,土是孕育万物的载体,是生命的基础,上古时期的埙应用于祭祀活动中,以此音声连接大自然、先祖与鬼神。后来又成为宫廷雅乐的重要部分,当代的埙经过不断演变,音律更加完善,不单可以表达沧桑古韵,也可以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使这个古老的乐器焕发出多元的魅力。
《埙赋》“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
音的本质是气,支持气的力量是息,息的源头在于对自心的修持,华夏民族传承下来的箫、埙、五音唱法、五音律动导引术都内含养心练气之修真法要。“凡人之息在喉,圣人之息至踵”。真正把至踵的丹田气练出来,那是要受益一辈子的!
徵阳先生,通过吹埙调息领悟到人体气机循环与天地自然法则的对应性,大自然中为什么有些地方生机勃勃,有些地方气机衰竭?生机勃勃的地方都是阳光充沛,地表有水,阳光照射水域,水气蒸腾而上又化成雨露来滋养万物,形成一个水火即济,五气流通的循环,生机衰竭的地方皆因天地之气无法交泰,五行之气流通不畅。人体是一个小天地,通过徵阳先生总结的【心肾相交古埙调息法】可以把人体小宇宙调到五行畅通,心肾相交,水火调和,修复我们亏损的元气,重新焕发生命的生机,练习者达到百分百活水生津。
感于当今社会,身心不安、气虚体弱、亚健康者及与古乐相应者众多。因此,将古埙调息修心练气生津之法,广泛传承于有需要之人。(转 乐道行者 馨心灵健康生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