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手取音的软硬
左手取音的软硬或许是各琴派的主要差别所在。这里的软硬和右手的刚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主要体现为左手的走手音。如果仔细去听各位名家弹琴的话,我们就一定能发现,手指从一个音位移到另一个音位,其过程往往并不是匀速运动,而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第一,从欣赏的角度而言,自然界中的物体在从静止到运动时、在运动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有加速度的——一只鸟从地上起飞,一片叶子在风中飘落——因此,音过程中非匀速的音高变化符合人对自然的认知,使欣赏者更能感受到自然的韵律。第二,从演奏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当达到放松,尤其是手腕能够放松之后,从一个音滑到另一个音自然而然会符合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规律,体现出一种加速度;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主干音真正能成为主干音,也必须在音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变化的趋向,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音过程的终点,而这一点是匀速运动所体现不出来的。
走手音具有加速度,这是各家各派的共性。派别之间的差异仅在于加速度的大小。比如说,在广陵派、梅庵派的弹法中,走手音速度的变化就很明显,而在九嶷派、川派的弹法中走手音速度的变化似乎不大。但是细听后者的琴曲——如管平湖先生的演奏——细细听来走手音的速度变化还是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来,而很少有音与音之间的匀速运动。因此如果可以打个比方的话,古琴的走手音类似于书法中的运笔,所谓“笔软则奇怪生焉”,各家各派的用指速度变化,充其量也是楷书和行草之间的不同,而不是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的不同。
就当代琴家而言,大致存在着南北风格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在走手音上体现得尤为显著。北派琴风走手音速度较快且变化不是很明显,因此主干音就显得相当突出,而风格也近于硬朗;南派琴风走手音速度细腻多变,因此音过程就非常丰富,而给人的感受也比较柔和且层次丰富。不过相对来说,从琴人对琴曲的偏好而言,似乎整体上还是喜欢南派琴风的多一些。其中的道理或许和琴弦从丝弦到钢弦的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
我们知道,丝弦的优点在于出音具有“颗粒感”和“骨力”(成公亮老师语),而其缺点则在于走手音时的杂音——虽然目前最好的丝弦杂音并不是很大,但是出来的琴音毕竟没有钢弦那么干净。这样一来,如果能够迅速地在音位之间过渡从而突出主干音,则能使琴曲具有一种刚健挺拔的美感。而钢弦的缺点也恰恰在于因为缺乏骨力而显得疲沓,因此用演奏丝弦的指法来演奏钢弦的话,无论如何都很难保证那种刚健饱满的神气;但另一方面,钢弦也正有其优点,即走手音比较干净。而干净的走手音则让人更容易在音过程中做文章,使整个音过程可以容纳更多的细腻变化,从而使得琴曲具有相当丰富的层次感——这种丰富细腻的层次感也同样是丝弦所往往缺乏的。
因此,面对琴弦变化的客观情况,对于如今的古琴学习来说,在能够把握琴曲的主要结构之后,不妨更多地从梅庵派、广陵派的细腻多变的走手音入手,将钢弦琴的优势发挥出来,由此深刻体会到音乐在流动过程中的层次感(比如说,绰、注究竟需要怎样的长度?在这段长度之中可以有怎样的加速度变化?一般来说,加速度体现得越明显,走手音听起来就越细腻丰富);在这之后,如果仍然喜欢以主干音为主的简洁明快的琴风的话,那么由博返约也是一件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否则,如果习惯了那种简约的走手音,则往往容易使自己在音乐中的表达能力遭到限制,这对于初学者而言,或许是未必有利的。(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古琴指法:左手取音的软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