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声音,它可以带你进入时光的隧道,去体味什么叫做旷古与庄严。那是遥远的呼唤,同时又让你感觉到它最是贴近你的心灵,它使我们的心随之震撼,使我们的灵魂得以净化。
中国历史悠久而沧桑,文化底蕴丰富而深厚,埙以其7000年的古老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发展,更以其独具魅力的天籁之音而绵延不绝。但是由于它的历史遗存较少,有关的文字记载并不多见,欲揭开它的神秘的面纱,我们需要首先通过历史记忆的片段来考证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埙的起源
埙是属于吹奏乐器的一种,探讨埙的形成与起源,关系到整个吹奏乐器的起源问题。在对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的调查研究资料中,我们了解到,鄂温克人在每年八九月间的季节里,为了诱惑公鹿,用木制的哨模仿母鹿的鸣叫。当公鹿听到这种模仿的叫声后,便会以为在附近有母鹿,因而循声走来,于是人们便可以伺机捕杀。
这种木哨原本是在劳动实践中发明出来的一种狩猎工具,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一种吹奏乐器。考古学家与音乐学者们推测,原始社会的吹奏乐器,很可能就是从模仿鸟兽的鸣叫而发展起来的。埙也不例外。
因此,按科学的观点,埙应当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古有记载谓之“石流星”),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大概就是这样产生的。
劳动扩展了原始先人的武器,创建了原始社会的文明。
二、埙的发展历程
埙的发展基本上以音孔的增加为主线。目前所知出土年代最古老的一枚是浙江河姆渡遗址陶埙,只有吹孔,没有音孔,距今大约7000年 。
1957年,在西安半坡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出土的两枚陶哨(埙),一个只有吹孔,另一个有一个吹孔和一个音孔。当时的发掘报告是这样描述的:
音乐舞蹈是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一方面保存下来的物质遗存最少。我们只发现了两个陶制的口哨(或称作陶埙),保存完整,形状大小亦相同,全用细泥捏作而成,表面光滑但不平整。形如橄榄,两端尖而长,中径略作圆形,全长5.8厘米,中径2.8厘米,孔径0.5厘米。P4737只一端有孔,吹起来吱吱有声。
到了殷代(晚商),大约公元前1000多年,埙已发展为五音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发掘出五音孔的商代骨埙。这种埙以兽骨雕刻而成,前后两面刻饕餮(taotie,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凶猛的怪兽)图纹。顶端有一吹孔,正面设三个音孔,后面设两个音孔。
六音孔埙在汉代已经十分流行,一直沿用至晚清。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证,我们了解到:埙从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单从数字上看,有时增加一个音孔就需要千年的等待,可见埙的发展是历尽艰辛啊!仔细品味它肃穆庄严的音乐,从中或可以听出它对宇宙对人生的一种永恒的诠释。
另外,从外观看,埙的形制由圆形、椭圆形逐渐发展为平底卵形,便于放置;其腔体开始有两种:扁腹形和圆腹形,因为圆腹的气容量大,发音厚实饱满,而最终圆腹的形制得以沿袭下来。
从制作材料和工艺看,埙从原始的石制、骨制、陶土烧制,发展到现代的木制以及标准化的专业制作工艺。陶土烧制工艺至今仍在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属于传统工艺;标准化的专业制埙工艺是以树脂、砂、粘土等综合材料调以一定比例制作而成,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成熟的工艺技术,由张荣华先生开创,符合传统美学和现代律学特征,兼有较强的抗震性,不易损坏。有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产,就可以成套制作,形成系列。这是一项填补空白的事业,在埙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
三、不同时代背景下埙的兴与衰
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度里,不同的乐器产生并发展于不同的时代,相应地满足不同时代人的审美需要,因此必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埙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商周时期。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在超自然的神的世界,人们对自然与神充满了敬畏,祭祀、巫术等活动十分繁复,等级制度森严。那个时候埙的形制已经有三音孔或五音孔,可以吹出简单的旋律。那从容、迟缓、神秘、凄厉、肃穆、庄严的音色与编钟的矜持傲慢、雍容华贵的贵族气度相结合,恰好满足了先秦人们对神的敬畏与崇尚,以及他们乞求神灵护佑的强烈愿望。
埙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汉代。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由于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引起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乱纷争,建立了统一的王朝;汉代建立后,由于实行开明的休养生息政策,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力复苏,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笙管笛箫埙等吹管乐器,由于其极富旋律性与歌唱性而成为这一时期的音乐主体。埙在汉代的形制已经发展为六音孔,其“迩而不逼,远而不背”的音色,刚柔适度,清浊分明,很好地表现了两汉时期人们征服自然之后的自然和谐、朴实单纯、其乐融融的生活情趣。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社会大动荡、又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此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享乐主义和唯美主义风尚,我们从当时的诗词歌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隋唐以后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极为自由,胸襟也更加开阔,各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当时的政治以及文化的空前繁荣。金碧辉煌的壁画,异彩纷呈的诗歌……令人叹为观止。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追求色彩的斑斓与繁富成为当时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埙的简单与朴素逐渐隐没在以琵琶为主的弹拨乐器的华丽色彩中,只在宫廷雅乐,还可以听到埙那来自遥远的呼唤。难怪唐人郑希稷发出了“嗟乎!濮上更奏,桑间迭起;大希之声,见遗里耳”的叹息。
到了宋朝以后,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形成与壮大,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平民音乐艺术开始活跃在“瓦市”“勾栏”,茶馆和戏楼,各种说唱艺术、地方戏曲、杂剧开始崛起,它们清新活泼,没有固定的套式,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普通市民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而埙的古雅似乎离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遥远,埙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埙乐也逐渐成为绝响。埙在宋元明清时代沉寂了。民国时期,战乱更迭,埙被人们彻底地遗忘了。
四、埙的再度兴起
1979年,陈重先生研制出了第一枚可以进行演奏的埙,并将音孔增至八个。20世纪80年代,埙乐首次登上国际舞台,赢得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赞叹。
然而埙仍是鲜为人知,没有太多的国人了解并关注。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没有规范的乐器。从制埙的技术与工艺上看,那个时候大多数制埙者始终没能突破对出土文物的简单复制,虽然把埙的音孔增加到了八个甚至九个,但因技术上存在问题而使增加的音孔难以吹响而形同虚设。偶尔出现佳品也是少之有少,埙始终不能成为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乐器,埙的演奏家也是少之又少。因此,人们几乎没有更多机会聆听到埙那美妙的音乐。中国埙乐虽然在国际舞台上有过令人称奇的表现,也仅仅是昙花一现,没有下文了。
幸运的是,历史依然眷顾这一有着高贵而疏远气质的古老乐器。
20世纪90年代初,制埙大师张荣华先生在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数年潜心研究,创造性地开发了古埙制作新工艺,攻克了传统工艺的各个难关,使得埙在音准、音色、音量以及灵敏度上有了极大的改善,同时扩展了埙的音域,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埙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生产制作,并首次使埙成套、系列化,张荣华也由此而被媒体誉为“中国制埙第一人”。
有了得心应手的乐器,演奏家的创作热情不断高涨。在各种演出中,埙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听。也是在这一年,贾平凹的小说《废都》问世,一时洛阳纸贵,小说中多次提及的“埙”借助文学的翅膀飞进了世界各个角落,直入人心。与此同时,被誉为“华夏吹埙第一人”的演奏家刘宽忍完成了他的首盘埙乐专辑盒带,他的创作曲目《风竹》等在今天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赵良山、曹建国(曹节)、张维良、杜聪等人相继录制了各种形式的埙的音乐,演奏家们不断地进行着埙乐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此后,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地从影视音乐中熟悉了埙和埙的音乐。互联网的崛起,为进一步推动埙的音乐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果说文学作品宣传了一个“埙”的概念,演奏家的埙乐专辑传播了埙的灵魂之音,而由张荣华先生开创的新工艺制埙法制作出的埙音律准确,容易演奏,不仅使普通人学埙不再困难,其按律制作出各种调子的专业能力,更为专业演奏人员的舞台表演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成为国家一流演奏家使用的专选乐器,也吸引了更多的音乐家和作曲家的注意。所有这些为埙的发展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埙能在这个时代得以再度发展应该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一种特定的音色和风格的乐器,只会在它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氛围中产生或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我们生长的这个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已经有了极大丰富,但由于受着全球化经济的冲击与西方文明的扫荡,也是竞争无处不在、挑战随时发生的时期,社会各种不安定因素增多,人们自心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反而远不及古人。而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农耕文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求“顺”求“和”,不与自然相对立,不具有征伐性和侵略性。因此当代国人的“竞争”心态当属是舶来品,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依然强烈地渴望重归和平与安逸。
“埙之自然,以雅不僭,居中不偏”,和而不争,朴实无华,给人以心灵的释放和情感的寄托,这大概是埙在当今社会得以复兴与发展的人文因素吧。当然,埙自身的发展,比如音域的扩展使得演奏旋律更加丰富等,也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现代审美的需要。
2006年10月,埙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埙文化学会在京成立,在庆贺演出中全国的埙演奏专家齐聚一堂同台演出,共同演绎了埙7000年的历史绝唱,而由张荣华培训的少年埙乐合奏团的演出,让人们看到了埙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的传承的希望与新的生命力。
2011年,刘宽忍在国家大剧院奏响了埙乐专场的盛宴,并在西安音乐学院设立埙的硕士研究生专业。
2016年,“龙之吟”笛埙乐团在中央音乐学院成立,戴亚任艺术总监。该乐团以演奏、创作、理论、乐器制作与研发四位一体的创新型模式,传承并发展,标志着中国埙乐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埙这一古老的乐器在新时代的发扬已经具足了物质基础和人文基础,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公化,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之后,才有可能更加专业化,继而开发埙在专业领域及其他领域的文化价值。埙唯有随着时代发展了,才能将其所蕴含的“和”的精神气质传扬下去,成为光耀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转 张颖铮 荣华埙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古埙 — 大希之音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