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埙制作技艺(解说词)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距今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汉民族一种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

埙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生产活动有关。后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有可考的文字记载:埙在战国初期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秦汉以后,成为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埙在中国历代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埙的音色与众不同,尤能表达高雅、清丽、悲壮、深沉、凄凉之意。因而,从王公贵族到寻常百姓,都喜欢埙这种乐器。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一见到埙,马上就被这种“吹土为声”的乐器所吸引,被如泣如诉埙乐所折服,在他的小说《废都》里多次写到埙乐。

古代,埙的样子很多,有梨形、鱼形、球形、笔管形等,制作埙的材料有陶、石、玉、木、象牙等,后来多为陶制。

而历史文化名城——临潼,就有一家冯氏陶埙。冯氏陶埙制作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到现在,也终于形成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作工艺,因而,冯氏陶埙在渭河南岸颇有名气。这缘于斜口街道办特殊的地理优势:作为临潼的西大门,它南依骊山,北靠渭水,西临灞桥,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大镇。境内名胜众多,交通便利,环境宜人,四季分明。斜口一带属暖温气候,年平均气温13.6摄氏度,有川有塬,有山有水,土地肥沃,土壤条件独特,特别适合制作陶埙,这也是埙制作工艺在当地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埙是极具个性的乐器,其制作技艺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冯氏陶埙分15个音符,定音埙包括L调F调等12音频均率。他们的埙通体美观,款式多样:包括唐三彩陶埙、红陶刻花埙、怪兽埙、人面埙、绘龙埙……。做埙的工序也很多,概括起来有和泥、制埙胚、整形、开孔、烧制、上漆等环节,工序复杂,时间较长。埙制作主要以泥为原材料,因为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这里的泥粘性好且无杂质。所以只需经过反复搅拌和搓揉,使泥达到软而不稀,硬而不脆就行。这样做出的埙大方敦厚,表面光滑细腻,色泽古朴典雅,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吹奏出的音色具有神秘、空灵,沧桑的特点,犹如天籁之音,有着非常显鲜明的古朴风格,使人产生强烈的返璞归真之感。

氏陶埙代表作品有8孔、10孔、11孔定音埙,特别是11孔属全国独家产品。冯氏陶埙可记载的第一代传承人为冯柄中,第二代传承人为姬哲,第三代传承人叫姬庆丰,1966年出生,2001年开始学艺。是冯氏陶埙现任的制作师。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埙制作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做法,特别是工艺埙,8孔,不标调式,价格便宜,只追求经济利益,这样的行为严重地损害了埙制作的声誉和地位。而乐器埙一般制作精细,耗时耗力,显得更难以为继。而斜口冯氏陶埙也面临这样的困境。后续资金的匮乏,使他们的陶埙制作也只能以小作坊的规模存在,不仅传承人员少,加上宣传力度不大,导致知名度低,濒临消亡。为使这门独特的工艺能够传承和发展,我们将“冯氏陶埙”制作工艺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挽救这一岌岌可危的乐器制作工艺,并且希望它能在这一代人手中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区政府首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从2012年开始,对斜口埙制作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由区文化局、区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西安市临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已经开始为其制作埙购置所需的材料和制造工具。

并且对埙这一独特的制作工艺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其中包括:

2013年,首先组织人力、物力对斜口埙制作工艺埙制作的有关历史记载和资料进行系统的文字整理,在此基础上完成埙制作工序的录像制作,并且进行DVD光盘保存。

2014年,将聘请“传统手工艺”方面的资深专家来临举办埙制作研讨会,探究其历史渊源,勾画其发展蓝图。

2015年,继续每年举办埙制作培训班,培养一批传承人,扩大陶埙的规模。

到2016年,实现大幅提升冯氏陶埙知名度的目标。不断增强向外推广的力度,争取把埙制作技艺当成一种文化产业来做,使其继续发扬光大。(转 刘欢欢)

(2013年为临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请上一级名录而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古埙制作技艺(解说词)

赞 (1)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