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宵引》是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为开指必弹之曲。最早见于1614年的《松弦馆琴谱》,该曲于隋代问世,盛行于明代,流传至今,仍然深受令代琴人的青睐,这与其固有特点是分不开的。该曲短短三分钟,却充分运用了泛音、进复、退复、吟、揉、打圆、撞等一些器乐化的特点,增添了曲子的优美性,对初学者来说,该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熟习此曲,方能得琴法之大旨。
1、所谓“引”
所谓“引”,是一种文体名,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在音乐中,它是乐曲体裁之一,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曲风,有序奏之意。从题意看,这是一首描写月夜轻风,良宵雅兴的琴曲。乐曲结构精致,旋律婉转,曲风恬静,引人入胜,是小曲之中的精品。
2、技法特点
《良宵引》节短韵长,清越和雅,“曲小而气度安闲”。在音乐表现技法上,曲中运用泛音、进复、退复、吟、揉、打圆、撞等一些器乐化的特点,增添了曲子的优美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琴学初津》后记中说:“其中吟猱绰注,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洵美曲也。”在音乐表现意境上,冰轮初上,静谧星稀,含缥缈凌云之致;曲调平淡、细腻,有中正平和之感。
3、曲映人心
乐曲伊始,几点泛音轻起,将人引入夜色朦胧的意境,再接下来的轮指、进退表达了主人公心中那淡淡的喜悦,今夜朗月盈空,瓜果飘香,若得三五知已,共赏明月清辉,便已足矣!第二段,“叮咚叮咚叮咚叮”一连串的打圆,就象主人公那砰然而动的心,将全曲推上了一个小高潮,尤如闲庭信步,庭下积水空明,夜静更深之际,偶尔有乌夜啼,又有寒蝉低吟;段尾的大撮小撮,如同古寺钟声,悠悠传来,令人猛然惊起:呀,是几更了?
已是凌晨,也该散了,曲尾,又是几点泛音,抬头看那星星点点,萧疏散淡,轻叹一声,再来几声泛音,一唱一答,欣赏完良宵美景,品尝过美酒佳肴,有些倦了,也罢也罢,散了吧。
另附《良宵引》歌词两段
立雪斋琴谱:(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一段 籁静窗虚
籁静窗虚,正皎皎月明当户。看花阴低亸,树色也扶疏,芳草王孙,浸满庭清露。叹明月与那清风,和谁共也,只有萧条剑佩,惨淡琴书,把只良宵,怎生发傅。是何人问高山流水,此际独踟躇,则只寸心儿照千古。
第二段 怀人不见
更阑夜静,风清月白。那更窗明几净,此时儿展残编也,间把诗书诵读。古道分明照颜色,争奈人远天涯,却只许梦魂儿相接美人何处也,在那苍茫白露与兼葭之域。
尾声 两鬓秋霜
两鬓秋霜,只为着怀古思乡头白,今夜更愁难寐。
琴学初津:(作良宵母律·清光绪二年即1876年)
第一段
上画楼,帘卷遍,竹外新雨收烟幂,倦鸟啾啾宿枝头。笛唤起,清清月轮浮,要将酒樽酬。见他几时留,且散间愁。休休,且散间愁。
第二段
此生半是离忧,好夜忆良俦。朅来不自由,髩发偏惊秋,悲乐散聚无定谋。将使璧月影常圆,问天杳杳肯应否。
第三段
凭槛四望,不见碧云流。坐看织女牵牛,远雁入芦洲。这来莫负今夜月,觞咏良游。那便求桂宫,夜夜开挂上玉球。这来莫负今夜月清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琴曲浅析—《良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