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琴必须掌握的理论常识和弹奏技能由琴学结构决定:
琴学包括古琴音乐(琴人、琴曲、琴谱、琴论)、琴乐律、琴事礼仪、琴器、琴事活动、琴事组织等内容,古琴音乐是大家熟悉的部分。
古琴音乐必须掌握的内容有十二律、五音、定弦琴均、琴曲琴均、琴曲结构、琴谱指法、琴律辨别力。
中国音乐分为律学与乐学两个完整独立的体系。中国的律学从属科学范畴,中国的乐学属于艺术范畴。
中国音乐不同于我们从小学习的律乐绑定的七声音阶的西方音乐,因此我们学习古琴时需要同时学习琴律与琴乐。十二律以及琴律辨别力属于律学范畴,五音、琴均、琴谱指法属于乐学范畴,两者合二为一形成古琴音乐的基础概念与基础规则。
首先建立十二律的辨别标准,完成中国音乐的标准律准的听力训练。
古琴音乐的听力训练需要从确定固定黄钟律的振动频率开始,我们同等重要古琴教室的师生选择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的黄钟律65赫兹为古琴弦黄钟的固定振动频率,然后按古琴弦上的自然律的规则推算、测出十二个完整的散音律、三十六个泛音律做标准律。
散音:
黄钟65赫兹,大吕68.8赫兹,太簇73.1赫兹,夹钟77.3赫兹,姑洗81.7赫兹,仲吕86.8赫兹,蕤宾92.0赫兹,林钟97.5赫兹,夷则103.3赫兹,南吕109.7赫兹,无射116.0赫兹,应钟122.9赫兹。
泛音:
黄钟130赫兹,大吕137.6赫兹,太簇146.2赫兹,夹钟154.6赫兹,姑洗163.4赫兹,仲吕173.6赫兹,蕤宾184.0赫兹,林钟195.0赫兹,夷则206.6赫兹,南吕219.4赫兹,无射232.0赫兹,应钟245.8赫兹。
黄钟260赫兹,大吕275.2赫兹,太簇292.4赫兹,夹钟309.2赫兹,姑洗326.8赫兹,仲吕347.2赫兹,蕤宾368.0赫兹,林钟390赫兹,夷则413.2赫兹,南吕438.8赫兹,无射464.0赫兹,应钟491.6赫兹。
黄钟520赫兹,大吕550.4赫兹,太簇584.8赫兹,夹钟618.4赫兹,姑洗653.6赫兹,仲吕694.4赫兹,蕤宾736.0赫兹,林钟780.0赫兹,夷则826.4赫兹,南吕877.6赫兹,无射928.0赫兹,应钟983.2赫兹。
以上是推算值;实测值大部分重叠,小部分有微小差距不影响听力。其他琴友可以自己弹奏后测音记录。
按音:
由于按音的位置通过手指在理论数值上的按位与实际按位差距甚大,以琴弦振动的频率高度和散音、泛音律的准重叠为准。
琴乐的基础结构:五音是一个整体概念,缺一不可。
琴乐的五音是建筑在琴律基础上的结构,无论哪个律做宫音,这五音的结构固定不变。所以我们在弹奏传统琴曲时首先看琴谱前的五音用哪均,即哪一律做宫音。
例举常用的三种琴均定弦的散音频率:
仲吕均:
一弦黄钟(倍徵)65赫兹,二弦太簇(倍羽)73.1赫兹,三弦仲吕(宫)86.8赫兹,四弦林钟(商)195.0赫兹,五弦南吕(角)109.7赫兹,六弦黄钟(徵)130赫兹,七弦太簇(羽)146.2赫兹。
黄钟均:
一弦黄钟(宫)65赫兹,二弦太簇(商)73.1赫兹,三弦姑洗(角)81.7赫兹,四弦林钟(徵)195.0赫兹,五弦南吕(羽)109.7赫兹,六弦黄钟(少宫)130赫兹,七弦太簇(少商)146.2赫兹。
无射均(蕤宾调):
一弦黄钟(倍商)65赫兹,二弦太簇(倍角)73.1赫兹,三弦仲吕(倍徵)86.8赫兹,四弦林钟(倍羽)195.0赫兹,五弦无射(宫)116.0赫兹,六弦黄钟(商)130赫兹,七弦太簇(角)146.2赫兹。
琴曲结构
琴曲音乐需要通过弹奏者对这首琴曲结构的掌握和指法运用还原成音乐。
古琴音乐的律准在前面已经确定,琴曲结构按中国音乐通行的“以字成句、以句成段、以段成曲”结构完成。
琴曲的乐句是基本结构,传统琴谱常见以句号结尾。琴曲的节奏按琴谱指法自带的轻重音完成,西乐的节拍不可进入琴曲弹奏。
琴谱指法
琴曲音乐需要通过琴曲弹奏来完成,琴曲弹奏由每个琴音的指法来完成,古琴常用的一百来个指法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古琴指法内涵有琴曲的音乐旋律、律点位置和左右手弹奏方法,需要通过基础练习完成技能训练。琴曲音乐里面有点状音、线状音,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持续固定音高和持续变异音高。点状音的音高固定不变,线状音的音高持续变异。线状音的变异范围可大可小,小的变异不到一律(如逗、撞、吟),大的变异可至二十多律(如蜀派琴曲《流水》的大打圆一弦按音从徽外升至四徽)。
琴论
琴论在古琴音乐理论中从先秦至今天不断出新,琴友需要逐步了解和掌握。需要了解掌握战国时期的晏婴,汉朝刘向,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南北朝的宗炳、王僧虔,唐朝的赵耶利、薛易简、陈拙,宋朝的释义海、释则全、崔遵度、苏轼,元朝的吴澄、陈敏子,明朝的冷谦、徐青山,清朝的庄臻凤、沈琯、程允基、徐祺、戴源、黄景星、祝风喈、张孔山、孙宝、杨宗稷等的观点以及在琴学史上的影响。
琴乐律
古琴器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种自然律与人工律并存的乐器,琴乐律是弹琴者必须掌握的常识。散音与泛音组成自然律,散音与按音组成三分律。关于由琴弦的“自然之节”出产生的泛音形成的自然律结构和通过人工计算振动长度形成的三分律结构两种生律原理是学琴者必须了解、验证的内容,对自然律和三分律的律准才会有足够的认同和辨识。
自然律的泛音与三分律按音有多个同律准(振动频率完全相同)的音,琴曲里面经常同时弹奏不同音色的同律准的乐音。点状音、线状音同时弹奏是琴乐律的独特之处,其他乐器不能模仿的优势。七弦琴器上音域有四准多两律(由低到高的律点有50个),但乐律点有350个,可选用的相同律点位置多于其他乐器。
对琴乐律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战国时期的管仲、吕不韦,汉朝的刘安、司马迁,南朝的范晔,唐朝的李淳风、武则天,宋朝的崔遵度、姜夔、朱熹,元朝的陈敏子,明朝的朱载堉、葛中选,清朝的都四德、王坦、曹廷栋的观点要有了解和掌握。
琴事礼仪
因弹奏古琴而衍生出的琴事礼仪是古琴成为全世界唯一一种覆盖音乐而形成琴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周礼》开始,后至汉末的蔡邕给女儿蔡文姬写的《女训》再到唐朝的多篇琴事礼仪判决文,弹奏古琴而出现的相关礼仪活动见诸史料。宋朝以后弹琴的礼仪活动渐渐转化为个人或雅集的需要。
琴器
古琴琴器的结构、材质对琴乐律、琴曲作品的影响需要有所了解。
琴事活动
学习古琴弹奏琴曲,琴友之间小聚以琴会友名为雅集。
琴事组织
琴社是从明朝末年开始出现以琴学交流为主的社会组织,这种琴社组织不断出现延续至今。现代社会新增古琴研究会等以琴学交流为主的社会组织。
琴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学琴必须要同时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琴学承载了三千年的中华文化精髓,历史、科学、艺术集于一身,这是古琴有别人世界上任何一种乐器的特点也是弹琴人与众不同的收获。(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学习古琴必须掌握哪些理论常识和弹奏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