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人以琴涵养性情。故名其声曰希。尝於徐徐得之。音生于指。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续而复断。因候制宜。自然调古声希。渐入渊微。严道彻诗。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四楼下指迟。其於徐意。大有得也。
要点:
琴之希声,可以涵养性情,故常徐徐得之。得音于指,游走于弦,节以气候,取其章句。疾徐相应相宜,断续起伏,以节奏为度。
徐之要点,在于宽和大度,但不可节奏相离。故疾徐皆有度也。
音以徐徐得之,但不可取音不定,下指犹豫,而失其方正。章句舒徐,同时必要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此一点不可不知。
浅释:
所谓“徐”,就是快慢的慢。琴自一问世,即是涵养性情之物。要涵养性情,弹琴也就要有安闲的气度。所以琴常徐徐以得之。所以是以徐为纲。徐是慢。但慢要慢得得体。怎么才能得体呢?就是要符合琴曲的节奏。即所谓的“气候”。“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续而复断”,都要“因候制宜”,则自然“调古声希”。
那么,这个因候制宜就非常重要了。有很多人认为,记节拍是最好的掌握节奏的方式。这里多少拍,那里多少拍,记住了,按照去弹,就得到琴曲节奏的奥妙了。其实,这只是得到了节拍的奥妙,还不是节奏的奥妙。为什么这么说呢?自古琴曲节奏的奥妙在于气候,而不在于节拍。所以古来有“琴无拍”之说。
那么,什么是气候呢?气候就是节奏。有人会问,既然气侯也是节奏,那跟节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说琴无拍呢?气侯与节拍的差别,可以说是在于思维的方式上。所谓节拍,是记住这里多少拍,那里多少拍,是着眼于外在。所谓气候,是意得其趣,而节奏随意而生,是着眼于内在。其实记节拍也是很好的掌握节奏的方式。但若机械地停留在节拍上,意随拍走,则形式役使了心意,就成了机械的重复。所以古人才讲“气候”,而说“琴无拍”。
气候是节奏,也要靠快慢来具体落实。而气候更多地得自于因意得其趣而掌握的琴曲的感觉,不是得自机械地模仿外在形式。如果掌握了琴曲的气候,学了琴曲的前一部分,自己就有能力依减字谱续上未学的部分。而仅仅记节拍是做不到的。
前文说过,“疾以意用,更以意神”。气候也是一样的,候以意用,更以意神。能得其意是非常重要的,节奏随神意而成,则会有“趣若天成”之妙,即所谓气候。如果只是为节奏而节奏,仅以几拍几拍来控制其快慢,则是机械的重复。这就好比书法作品。字有生命才叫作书法。若仅仅是机械重复,那只能叫写字,不能叫书法。所以,书法家在完成书法作品时,即使是写同样的内容,但每一次都是一次创作。这是其书法作品有生命力的原因。所以书法是创作,而不是印刷或描字。同样是一笔一划,但是“知其然而然”,而不是仅记住哪一笔写多长、写多粗。弹琴也是一样的,意得其趣是非常重要的。琴家每一次弹琴,都要神入其中,也可以说都是一次创作,所以其曲才有生命。
徐的要点,在于宽和大度,舒缓而成曲。但是要注意,舒缓要适度,不可使节奏相离。所以,虽然说琴乐大体以舒缓为主,却也不是为缓慢而缓慢,不是一味求缓慢。音要徐徐得之,但也要注意,取音不可不定,下指不可犹豫,不可失其方正。章句舒缓,同时又要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徐要得体,必要有从容安闲的气度,胸有成竹而后下指。下指宜有控制,不是放任而为。文末所引诗句,“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四楼下指迟,”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两句诗是明末严天池所作。而《琴声十六法》是明初冷谦所作。在《琴声十六法》中出现明末严天池的诗句,说明该诗句为后人加上去的,并非原文所有。这也说明,《琴声十六法》一文,从明初至明末,是在后人的加工完善中传承下来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琴声十六法》要点浅释:十六曰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