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况》[明] 徐上瀛

徐上瀛(约1582年—1662年),别名青山,号石泛山人,汉族,江苏娄东(太仓)人。明末著名琴家。虞山琴派代表人物。徐上瀛学风严谨,纠正了严澄弹琴只求简缓而无繁急的缺点,自成一体,达到了较高的弹奏水平。他总结多年的弹奏实践,辑成了《大还阁琴谱》一书。是我国古代琴艺界的瑰宝。在严澄提倡的“清、微、淡、远”的基础上,提出了“和、静、清、远”等二十四要诀,系统地阐述弹琴要点和琴学的美学原则。

过他多年的实践和总结,辑成了《大还阁琴谱》一书,共收琴曲32首,指法详明,谱法自成一体。主张琴曲慢快并重,不可偏废,强调音调节奏须有轻重缓急之致,急而不乱,多而不繁。因而将《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因节奏急促而受到严墩轻视的优秀名曲收入该集。这是徐上瀛继严澈的《松弦馆琴谱》之后虞山琴派的又一重要琴谱。同时,他在严澈提倡的“清、微、淡、远”四字琴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取诸家之长而别创一格,提出了“和、静、清、远、方、膻、恬、逸、雅、丽、亮、来、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的二十四字要诀,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运指、用力、取音等弹琴要点和琴学的美学原则,丰富和发展了虞山琴风,被虞山琴派奉之为准则,对后来的琴学理论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他在表演上也纠正了严毅只求简缓而无繁急的缺陷,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他特别擅长弹奏当时流行的《汉宫秋》。一次,京师拿管礼乐的陆符来到江南,听了他的演奏后大为惊异,认为远比京师的演奏手高明,并问他是否愿意去京城。徐上瀛回答说,我是武举出身,有一身好武艺,到京城去正是报效国家的好机会。因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他还是未能去成。崇须末年(1644年),他凭着有一身武艺欲参加抗清,但未有结果,遂隐居苏州穹窿山,改名撕,号石帆。著有《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万峰阁指法閟笺》等。

徐上瀛琴艺卓有成就。他的琴学和虞山琴派的创始人严澄同出一源,都是来自陈爱桐的传统。但是,他俩的演奏风格和审美观却不同。严澄偏爱慢曲,反对快速的琴曲,包括《潇湘水云》、《雉朝飞》、《乌夜啼》等。所以,严澄编撰的《松弦馆琴谱》便剔除了这些曲目。而徐上瀛则不然,他不仅在《大还阁琴谱》中重新收进了这些作品,而且还在《溪山琴况》中从理论上加以阐述,指出:“若迟而无速,则何以为结构?”的确,单纯片面强调徐迟,完全排斥快速,在一个曲调中就难以形成结构。为了结构的需要,即便是快速,也还应当分成不同的层次:“速无大小.则亦不见其灵动”。由于徐上瀛从实践到理论弥补了严澄的缺陷,所以胡洵龙在《诚一堂琴谱》中肯定了严澄的成就之后,接着又指出:“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徐疾成备,今古并宜”。

徐上瀛逝世前,曾将手稿交给学生夏溥保存。1673年,夏溥得到一位爱好琴艺的高官蔡毓荣的资助,以《大还阁琴谱》之名刊印传世。《大还阁琴谱》,原名《青山琴谱》,书中共收32曲,其曲目与严澄的《松弦馆琴谱》大体相同。不同处在于《大还阁琴谱》中增收了陈爱桐所传的《潇湘水云》、《雉朝飞》,还有陈星源创作的《和阳春》,沈音的《离骚》等曲。这些作品为《松弦馆琴谱》作了必要的补充,更全面地反映了虞山琴派的琴学渊源。

《溪山琴况》

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成书于1641年,是一部阐述弹琴美学的论文。作者徐上瀛在文章中把这方面的要求划分为二十四则,故又名《二十四况》。其中包括: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每则都结合弹琴的特点作有详尽的分析。这本专论系统地探讨了弹琴和美学问题,被认为是发展了宋人崔遵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学说,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著作用。所谓“琴况”,即琴之状况、意态与况味、情趣。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之原则,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根据冷谦《琴声十六法》提出二十四琴况,从指与弦、音与意、形与神、德与艺等众多方面深入探讨,提出了深于“气候”,臻至于美,深于“游神”,得于弦外,以“气”为中介,使“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的一整套演奏美学思想。他认为宏细、轻重、迟速互存互用不可偏废,于前人思想有所突破。提出亮、采、润、圆之“美音”要求,重视想象、联想在弹奏与欣赏中之作用,追求会心之音、含蓄之美等,也于前人思想有所发展。《溪山琴况》是古琴文化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对后世琴文化的发展影响重大,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著作。

一曰静

抚琴卜静处何难?独难于运指之静。然指动而求声恶乎得静?余则曰,政在声中求
静耳。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此审音之道也。盖静由中出,声
自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指物扰,以之抚琴,安能得静?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
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
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约其下指工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
练指则音自静。如热妙香者,含其烟而吐雾,涤介茗者,荡其浊而泻清。取静音者亦然
,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深
渊在中,清光发外,有道之士,当自得之。

一曰远

远与迟似,而实与迟异,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故气有候,而神无候。会远于候之
中,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至于神游气化,而意之所之,玄而又玄
。时为岑寂也,若游峨眉之雪;时为流逝也,若在洞庭之波。倏缓倏速,莫不有远之微
致。盖音至于远,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独有悠悠不已之志。吾故曰:“求之
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

一曰淡

弦索之行于世也,其声艳而可悦也。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场中;琴之
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清泉白石,皓月疏风,消消自得,使听之者游思缥缈
,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斯之谓淡。舍艳而相遇于淡者,世之高人韵士也。而淡固未易言
也,祛邪而存正,黜俗而归雅,舍媚而还淳,不着意于淡而淡之妙自臻。夫琴之元音本
自淡也,制之为操,其文采冲乎淡也。吾调之以淡,合乎古人,不必谐于众也。每山居
深静,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绝去炎嚣,虚徐其韵,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不禁怡
然吟赏,喟然云:“吾爱此情,不求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
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有寤寐于淡之中而已矣。”

一曰丽

丽者,美也,于清静中发为美音。丽从古淡出,而非从妖冶出也。若音韵不雅,指
法不俊,徒以繁声促调触人之耳,而不能感人之心,此媚也,非丽也。譬诸西子,天下
之至美,而具有冰雪之资,岂效颦者可与同日语哉!美与媚判若秦越,而辨在深微,审
音者当自知之。

一曰润

凡弦上取音惟贵中和,而中和之妙用全于温润呈之。若手指任其浮躁,则繁响必杂
,上下往来音节俱不成其美矣。故欲使弦上无煞声,其在指下求润乎?盖润者,纯也,
泽也,所以发纯粹光泽之气也。左芟其荆棘,右熔其暴甲,两手应弦,自臻纯粹。而又
务求上下往来之法,则润音渐渐而来。故其弦若滋,温兮如玉,泠泠然满弦皆生气氤氲
,无毗阳毗阴偏至之失,而后知润之之为妙,所以达其中和也。古人有以名其琴者,曰
“云和”,曰“泠泉”,倘亦润之意乎?

一曰圆

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猱,而吟猱之妙处全在圆满。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少不多
,以至恰好,谓之圆。吟猱之巨细缓急俱有圆者,不足则音亏缺,太过则音支离,皆为
不美。故琴之妙在取音,取音宛转则情联,圆满则意吐,其趣如水之兴澜,其体如珠之
走盘,其声如哦咏之有韵,斯可以名其圆矣。抑又论之,不独吟猱贵圆,而一弹一按一
转一折之间亦自有圆音在焉。如一弹而获中和之用,一按而凑妙合之机,一转而函无痕
之趣,一折而应起伏之微,于是欲轻而得其所以轻,欲重而得其所以重,天然之妙犹若
水滴荷心,不能定拟。神哉圆乎!

静好在御,琴最当之。
爰徽其美,鸿纤合宜。
其声清穆,其德渊懿。
南风之时,海宇辑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溪山琴况》[明] 徐上瀛

赞 (2)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