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汉魏晋琴人录

秦汉魏晋

一、张良

张良(? — 公元前 186 年) 字子房,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他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后投奔刘邦,是刘邦的重要谋士,汉朝创业治国谋略的规划者。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刘邦曾称赞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张良的兵法韬略学于黄石公。张良在下邳时,一日出游,在圯桥上见一老翁将鞋脱落于桥下,命张良去捡鞋。张良下桥捡回了鞋。老翁又命张良给他穿鞋。张良不但没有恼怒,还真地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称“孺子可教”,于是约张良五日后清晨在圯桥相见。五日后张良到圯桥,却不想老翁先来了,责怪张良不守时,命他五日后再来。第二次仍是如此。第三次张良干脆半夜就在那里等,终于比老翁早到了。这老翁就是黄石公,他经过对张良的考验后,授予张良《太公兵法》,使张良成为了大韬略家。张良本人亦为琴家。他后来就此事作成了一首琴曲,即《圯桥进履》。

二、刘安

淮南王刘安(公元前 179 年 — 公元前 122 年) ,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养生学家、琴家。公元前 164 年,汉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他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潜心于治国安邦,著书立说。他曾有门客数千,并与众门客一起完成了名著《淮南子》。该书包罗万象,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历史、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

刘安崇尚道家学说,以“无为而制”思想治国,对道家思想加以改进,不循先法,不守旧章,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淮南国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淮南国力越来越强,威胁到了朝庭。刘安崇道的思想,也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相左。公元前 122 年,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

刘安亦为琴家,曾作琴曲《八公操》传于世间。刘安好道术,传说正月里有八位神仙降于刘安之庭,即所谓“八公”。八公告诉刘安:“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一人能收絷虎豹,役使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在立亡。一人能乘虚越海,呼吸千里。一人能入蹈水火,兵刃莫中。一人能变化转徙,惟意所为。一人能防灾辟害,长生久视。一人能煎泥为金,乘龙太清。在王所欲。”刘安于是大喜,作琴曲《八公操》。

三、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 179 年 — 公元前 117 年),字长卿,西汉时期大文豪,蜀郡成都人,自幼学击剑,好弹琴。汉景帝时,司马相如曾任武骑常侍,因病免任,游梁国,后应临邛县令王吉之邀到临邛。司马相如闻临邛富豪卓王孙有一女名 卓文 君,貌美而有才华,好音而善琴,青年寡居在家。于是,他一次在卓府作客时,以一曲《凤求凰》 向卓文 君表达爱慕之意。 卓文 君在帘后听到后,也非常喜欢。由此因缘,二人得以见面。终于, 卓文 君随司马相如私奔,回到了成都。卓王孙知道后大怒,决定不给他们任何财产。而司马相如没有家产,生活穷困。于是二人又到临邛,卖掉车马,在临邛开设酒肆, 卓文 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充任酒保。这使卓王孙感到很没面子,只能认下了这个女婿,给了他们仆人百人,钱百万。司马相如 和卓文 君这才回到成都,购置田产,成了富人。而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赢得美人心的故事也传为佳话。司马相如所作的《凤求凰》也成为了著名琴曲。

汉武帝之后陈阿娇失宠,幽居长门宫。陈阿娇使人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表达自己对武帝的相念之情。因此陈阿娇又得到了武帝的宠爱。而《长门赋》也成为千古佳作。而《长门赋》后亦谱为琴曲《长门怨》,成为名曲。

司马相如是著名琴家,他的琴名“绿绮”,也是公认的名琴。后来,“绿绮式”也成了古琴的一种经典形制。

绿绮式琴

四、卓文君

卓文君(公元前二世纪),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才女,貌美而善琴。 卓文君是临邛富豪卓王孙之女,新寡家居。一次大文豪司马相如在卓王孙家作客,以琴曲《凤求凰》 向卓文君求爱,赢得了卓文君的心。于是,卓文君随司马相如私奔,到了成都。由于司马相如家贫,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又到了临邛,开设酒肆。 卓文君当垆卖酒。这使卓王孙感到很没面子,只能承认这门婚事,并给了卓文君童仆钱财。她们此后回到成都,购置田产,生活美满。

卓文君善于琴。一次司马相如想纳茂陵人之女为妾, 卓文君以琴曲《白头吟》劝止了司马相如的纳妾之心。《白头吟》是卓文君的琴曲作品。

五、师中

师中(公元前二、一世纪),东海下邳(今江苏宿迁)人,西汉武帝时的宫廷琴师。他本为民间琴家,由于琴艺高超,故被选入宫任职。在他的影响下,下邳好琴者很多。好琴成了当地的风尚。百余年后的刘向在《别录》中曾记载“至今邳俗犹多好琴”。《汉书 . 艺文志》中记载,师中有琴著七篇。

六、赵定

赵定(公元前一世纪),渤海人,汉宣帝时的宫廷琴师。他本为民间琴家,后因皇帝“欲兴协律之事”,被选拔入宫任职。他平常安静少言,但抚琴时,能使听者“多为之涕泣”。《汉书 . 艺文志》中记载,他有琴著十篇。

七、龙德

龙德(公元前一世纪),梁国人,汉宣帝时的宫廷琴师。他与赵定一样,本为民间琴家,后因皇帝“欲兴协律之事”,被选拔入宫任职。龙德琴著颇丰,据《汉书 . 艺文志》记载,有九十九篇之多。

八、刘向

刘向(约公元前 77 年 — 公元前 6 年) ,字子政,西汉文学家,沛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刘向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刘向亦为琴家, 所著《琴说》,论述“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琴说》是最早的琴学专著之一,对古琴理论的贡献非常突出。

九、王政君

王政君(公元前 71 年 — 公元前 13 年),魏郡元城(今河北正定)人,汉元帝之后。她幼年时曾被预言“当大贵”。于是,其父阳平侯王禁就令她学琴,作为她跻身宫廷的资本,以期后日之贵。她十八岁时被献入宫,后为皇后。她是王莽的姑母,历四代皇帝,直至王莽篡位,在政治上都很有影响。

十、王昭君

王昭君(公元前 52 年-公元前 19 年)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与春秋西施、汉末貂婵、唐代杨玉环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公元前 36 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传说王昭 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 3 年,无缘面君。公元前 33 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 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于是 王昭 君告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 31 年,呼韩邪单于亡故,昭君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公元前 20 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昭君去世,时年 33 岁。

昭君精于琴,曾作琴曲《龙朔操》,记述她远出边塞的情形,表达她离乡远嫁漠北的复杂心情。此曲后来成为古琴名曲。

十一、班婕妤

班婕妤(约公元前 48 年前后 — 公元前 6 年),汉成帝之妃,楼烦(今山西省宁武)人,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相传为班固、班超和班昭的姑母。班婕妤善诗赋,精音律,深得汉成帝宠幸。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有口皆碑。她曾拒绝与汉成帝同车出游,以维护汉成帝的贤明形象。王太后对此曾作出很高的评价,称 “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赵飞燕姐妹入宫后,班婕妤受到冷落。时汉成帝把许皇后废居昭台宫。另立赵飞燕为后。而班婕妤自请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把自己置身于太后羽翼之下,避免了赵氏的陷害。

班婕妤精音律,善于琴,曾作琴曲《汉宫秋》,以表其怀念与汉成帝之恩爱,感秋意寂寥之悲,述自守节操之志,体冰肌玉骨之风。《汉宫秋》后来成为千古名曲。

十二、赵飞燕

赵飞燕(公元前 45 年 — 公元前 1 年)原名赵宜主,因舞姿轻盈而称为赵飞燕,汉成帝之后。她为乐工之女,年少入河阳公主府,习得琴艺、舞蹈,且极为出色。成帝在河阳公主府见到赵飞燕,便封为婕妤,后成为皇后。赵飞燕善琴,善长琴曲《归风送远》。

十三、桓谭

桓谭(公元前 ?- 公元 56 年) 字君山 ,西汉、东汉间 哲学家、经学家,沛国(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桓谭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哀帝、平帝间,位不过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刘玄即位,诏拜太中大夫。光武帝时,任议郎给事中。他因坚决反对谶纬神学,“ 极言谶之非经 ”,被光武帝视为“ 非圣无法 ”,险遭处斩,后被贬,出任六安郡丞,道中病卒。

桓谭善于琴,曾作专著 《新论 . 琴道篇》,强调琴可以通万物,可以禁邪心;还提出“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的美学思想;并对琴曲《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伯夷操》进行了介绍。这是最早的琴学专著之一,对琴学理论的贡献很大。

十四、严光

严光(公元一世纪初前后) 本姓庄,后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严光是东汉时期的隐士,少有高名,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形貌寻访,终于找到了他,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但是,严光坚决不受官爵,对刘秀说:“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 ”使刘秀也无可奈何。《刘秀与严子陵书》中说:“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 痏 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后来严光回到故里, 80 岁卒于家。

严光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北宋范仲淹《 严 先生祠堂记》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严光善于琴,作琴曲《秋江晚钓》。《秋江晚钓》取意清秋,晚霞浮光,枫蓼妆容,芦苇点翠,江流如练,舒竿晚钓之景,以表隐士志恋江山,不闻势欲,清风意味,忘世忘机之高风亮节。

十五、蔡邕

蔡邕(公元 132 年 — 公元 192 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是东汉文史大家,同时也是琴文化史上顶级的琴学大家,因曾任左中郎将,又称“蔡中郎”。蔡邕从小即很博学,工于书画,尤精琴道。他著有《琴赋》、《琴操》等重要琴文,对琴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蔡邕于琴之一道,成就极高,感知力超凡。他在陈留时,一日到好友家赴宴,走到门口,听到屋中有人正在抚琴。而他在琴声中隐隐听出杀机,于是转头就走。好友门人立刻将此事告知主人,于是那位好友马上去把蔡邕追了回来。当好友问蔡邕为什么不进门就走时,蔡邕直言在琴声中听到了杀机。席间刚才弹琴的人惊道:“我刚才弹琴时,见一螳螂捕蝉,暗自为它使劲,不想这一点杀机也被 蔡 君听了出来。”在座的人也无不为蔡邕辨音能力而叹服。

蔡邕曾在吴地隐居十年,一日正抚琴间,听到隔壁烧火时,木材的爆裂时甚为清脆,于是立刻跑过去,将正烧着的一大块桐木抢出,并买了下来。回到家中,他用尽心思,将此木制成一琴。因琴尾有烧焦的痕迹,故名为“焦尾琴”。后来“焦尾式”也成为古琴经典形制之一。
焦尾式琴

蔡邕的琴曲作品很多,他所作的《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是传世名曲。另外他还有《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等作品。

《蔡氏五弄》是蔡邕访鬼谷遗迹时所作,所谓:山有五曲,一曲为制一弄。山之东曲尝有仙人游乐,故作《游春》。南曲之涧,冬夏常绿,故作《绿水》。中曲即鬼谷旧居,深邃岑寂,故作《幽居》。北曲岩壑悬绝,猿鸟所集,感物愁坐,故曰《坐愁》。西曲灌木吟秋,故曰《秋思》。后来,《蔡氏五弄》还曾被隋炀帝钦定为考取进士的必考科目。

《秋月照茅亭》写意天宇一碧,万籁俱寂,孤月明秋,影涵万象。以诉高士心与道融,弦于神会之境。

《山中思友人》又名《忆故人》,其曲取我有好怀,无所控诉之意。幽凄之情,流行于弦。也是一首千古名曲。

蔡邕的贡献,还在于在其影响下,先后涌现出阮 瑀 、阮藉等琴学名家。其女蔡琰,在其影响下,亦为琴学名家。

十六、阮瑀

阮瑀( 约公元 165 年 — 公元 212 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

阮瑀亦为琴家,是蔡邕的学生,琴学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之中,都精于音律。

“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荣。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这是阮瑀的著名琴歌。

十七、顾雍

顾雍(公元 168 年 — 公元 243 年) 字元叹,吴郡吴县人,是三国时期东吴丞相。顾雍出身江南名门望族,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隐居于吴地的蔡邕学琴与书法。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后来顾雍果然弱冠得志,在东吴为官,直至丞相。他与孙权相处注意君臣礼节,对国家忠心耿耿,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同事和部下,则态度和蔼,十分谦虚。他办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意,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理问题稳妥,很讲究方式方法。在他的精心辅助下,吴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现了全面兴盛和繁荣,人称他为“东吴名相”。

由于顾雍的琴学师从蔡邕,加之自身资质极高,琴学上有相当的造诣,对后来吴地古琴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八、蔡文姬

蔡文姬(公元 177 年 — ?)名琰,字文姬,是大琴家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其父蔡邕的影响下,成为琴学妙手。后在战乱中,她被虏至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居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遣使迎回,续修《后汉书》。名曲《胡笳十八拍》即蔡文姬所作,表达她的思乡之情。所谓“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作为琴文化史上著名的女琴家,蔡文姬对琴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十九、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 181 年 — 公元 234 年)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外交家,琅邪郡阳都县( 今山东沂南县 )人。 19 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 于水镜 先生司马徽,隐居南阳 ( 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湖北襄阳 [ 现湖北襄樊 ] 之西二十里隆中)乡间耕种。

诸葛亮 27 岁时,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又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后来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为丞相,主持朝政。刘备病危时,以后事相托。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其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前后 6 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而无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亦为琴家,琴曲作品有《水龙吟》。《水龙吟》通过对龙归沧海的描写,写意诸葛亮的凌云之志。后世传谱中说此曲“其意沧大高广,有九霄之音”。又有说其曲“雅调耸豁,清韵泠泠,令人可近而不可远,可仰而不可玩者矣”。

二十、阮藉

阮籍(公元 210 年 — 公元 263 年)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陈留尉氏(属今河南开封)人,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为人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庄之学,爱饮酒,能长啸,善弹琴,文学艺术才能超群。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回归自然,常托兴于诗酒,表达对时政的不满。

阮籍善能于琴,曾作琴曲《酒狂》, 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酒,终日酣醉,于世沉浮。其《酒狂》之醉,非真嗜酒,乃是籍酒保身而不入世之恶流,实为形醉而意醒。

二十一、嵇康

嵇康(公元 224 年 — 公元 262 年)字叔夜,是曹魏时期的大琴家, 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好老庄之学。他的琴和学问在当时都非常有名。他本是魏国皇亲,又做过中散大夫。但他愤世嫉俗、桀傲不驯,不与掌权的司马氏合作,则为人所忌。后来,嵇康被司马氏借故处斩。临刑之时,嵇康仍最后索琴弹奏了《广陵散》,可见其对琴文化的热爱。其临刑弹奏《广陵散》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嵇康的重要琴著《琴赋》,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在《琴赋》中,对当时流行的“以危苦为上”、“以悲哀为主”、“以垂涕为贵”的琴学观念提出了批评,对此指出“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推其所由。 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他对琴曲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作出了总结:开篇部分“徘徊顾慕,拥郁抑按,盘桓毓养,从容秘玩”。发展部分“ 或间声错猱,状若诡赴。 双美并进,骈驰翼驱,初若相乖,后卒同趣”。高潮部分“参谭繁促,复叠攒仄,纵横骆驿,奔遁相逼,拊嗟累赞,间不容息”。结尾部分“微风余音,靡靡猗猗”。另外,文中还提出“ 或曲而不屈,直而不倨。 或相凌而不乱,或相离而不殊”、“疾而不速,留而不滞”等美学观点。

嵇康所作的《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后来曾和《蔡氏五弄》一起被隋炀帝列为考取进士的必考科目。另外,嵇康还有琴曲作品《风入松》、《孤馆遇神》。

而嵇康善于弹奏的琴曲中,以《广陵散》最为传神。传说嵇康游会稽,夜宿华阳亭,引琴自弹时,遇一自称古人的老叟。老叟传嵇康《广陵散》。而嵇康以《广陵散》名噪天下。嵇康身死之前,还弹奏了此曲,并慨叹“《广陵散》绝矣。”但是,嵇康有一外甥名袁孝己,曾向嵇康求学《广陵散》,而嵇康不传。于是袁孝己每每趁嵇康弹奏《广陵散》时在窗外偷学,久而久之,竟被袁孝己学会了。后来传世的《广陵散》,即为袁孝己所传。

二十二、张翰

张翰(公元三世纪) 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翰性格放纵不羁,时人比之为阮籍,号“江东步兵”。齐王司马 冏 执政时,王室争权,张翰托言见秋风起而思吴中“莼羹”、鲈鱼,弃官还乡。不久,齐王冏败,张翰因得免于难。

张翰本人亦为琴家,曾作琴曲《秋风》。其曲取意见秋风而思归故土,表“人生适志耳,富贵何为”之意。所谓“秋风起兮白雪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二十三、左思

左思(约公元 250 年 — 公元 305 年)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他在父亲的激励下,发愤勤学,虽口讷而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为时人所重。因其妹被选入宫 , 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由于他所写的《三都赋》特别为人称道,人们争相传抄,曾造成“洛阳纸贵”的现象。左思是当时文学社团二十四友之一,并曾为贾谧讲《汉书》。后贾谧被诛,左思退隐,居宜春里,专意典籍。齐王召他为官,他辞疾不就。后因洛阳暴乱,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左思善于琴。他 见天下混浊,欲退不仕,于是作琴曲《招隐》。有诗云:“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耀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足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 餱 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顷,聊欲投吾簪。”

二十四、刘琨

刘琨(公元 271 年 — 公元 318 年)字越石,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祖父刘迈、父亲刘蕃都曾出任高官。其本人年轻时和祖逖要好,相约要做出一番事业,“闻鸡起舞”一词便出自他们二人的典故。刘琨性风流,好清谈,为当时文学社团二十四友之一。

刘琨有很大的政治理想,曾卷入八王之乱,因其姐夫是司马伦之子而被司马伦重用,任太子詹事。次年司马伦兵败之后司马 冏 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再次年司马 冏 兵败,范阳王司马 虓 推荐他为司马。他助司马 虓 连败司马颖,封广武侯。司马越为了扩张势力,派刘琨出任并州(今山西东部、河北西部)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他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根据地,结盟鲜卑首领拓跋猗卢,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军事势力之一。

公元 313 年,晋愍帝继位。刘琨被封为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两年后又被封为司空、都督并冀幽诸军事。再次年长安被前赵刘曜攻破,西晋灭亡。同年刘琨丢了并州,只身投奔鲜卑首领段匹磾 。

一年后,刘琨率段部鲜卑的军队讨伐石勒,因段部鲜卑内部不和而流产。后来段部鲜卑内斗,刘琨被段匹磾怀疑投入大牢,并被缢杀。

刘琨精通音律,善于琴,曾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 《登垅》、《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胡笳五弄》在当时有很大影响。曲中有很多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的旋律,描写北方的战乱情景。传说 匈奴前赵围攻晋阳时,刘琨登城清啸,半夜又率众奏胡笳,匈奴人听到后思乡流泪,无心再战,撤兵而去。

二十五、谢安

谢安(公元 320 年 — 公元 385 年)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军事家,陈郡阳夏 ( 今河南太康 ) 人。东晋初,谢安的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安虽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但在谢氏兄弟中却最有名气。他聪慧敏悟,气字非凡,但年青时无意仕途,只是隐于会稽,每天除了跟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孙绰、李充等名士一起谈文论诗,畅谈玄理之外,还经常与他们一道游赏山水,借以自娱。朝庭多次争召他入仕,都被他拒绝。

后来,谢安的弟弟谢万出任了西中郎将,并监管青、豫、冀、并四州军事,但他自高自大,不懂得亲待部将。谢安虽然多次劝说,他仍不听忠告,最后终于在一次战斗中兵败而遭到废黜。谢万被废黜后,谢安为了保持家族地位,更为了使其经略得以致用,才决定步入仕途。他最初担任桓温征西大将军府的司马,后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短短几年即升至宰相。

公元 383 年,前秦苻坚百万大军大举伐晋,与东晋展开了淝水之战。东晋一方的总指挥即是谢安,他运筹帷幄,善用谢石、谢玄、谢琰、朱序等将领,最后以少胜多,战胜了前秦。淝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

淝水之战后,晋孝武帝听信谗言,开始猜忌和疏远谢安。为了避嫌,谢安被迫离开京城,举家搬到广陵附近,后因病又搬回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66 岁时病逝于建康。

谢安多才多艺,对儒、道、佛、玄学均有较高的素养。他善行书,通音乐,精于琴道,在当时非常著名。

二十六、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 365 年 — 公元 427 年)名潜, 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 柳 先生,是东晋时期的大文豪,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于 落魄 仕宦家庭。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从小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时的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陶渊明日后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之志,曾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不久就辞职了。后来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但当看出桓玄窥伺东晋政权的野心后,他又辞职回家了。不久,桓玄攻入建康,建立楚国。陶渊明则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的不满。

后来刘裕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陶渊明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剪除异己,杀害功臣,就离开了刘裕,隐居起来。后来他虽曾任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也都不久就辞职了。最后陶渊明对仕途彻底失望,赋《归去来兮辞》,隐居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76 岁逝世,安葬于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今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面阳山脚下)。

陶渊明对琴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于其诗文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其有诗曰“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表现出他对琴的追求。他的《归去来辞》也被谱成琴曲,成为著名的琴歌。另外,他经常抚弄一张无弦素琴而作歌。朋友都表示不解,问其因由。他说道:“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一句妙语,可说是道出了琴道的奥妙之处。

二十七、宗炳

宗炳(公元 374 年 — 公元 443 年) 字少文,南阳涅阳(河南南阳镇平)人,南北朝时期隐士,是当时的琴家、书法家和画家。宗炳早年仕宦,中岁从慧远往庐山结白莲社念佛,为十八高士之一,后隐遁江陵,潜心于般若,信奉观音、弥陀,晚年著《明佛论》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宗炳妙善琴书,精于言理,喜游山水,凡所游之处,都作画以记录,对别人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他善长琴曲《金石弄》。

二十八、戴颙

戴颙 (公元 377 年 — 公元 441 年)字仲若,谯郡铚县人,南朝宋国琴家。其父亲戴逵精于琴,是晋代名望很高的隐士。戴颙和其兄戴勃继承了家学,均精通琴学。戴逵去世后,戴颙与戴勃开始创作新曲。《宋书 . 隐逸传》记载二人“各造新声,勃五部,颙十五部,颙又制长弄一部,并传于世。”

宋廷屡招戴颙入仕,皆被其拒绝。衡阳王刘义季镇守京口时,长史张邵和戴颙结为亲家。张邵接戴颙住黄鹄山。戴 颙 即与刘义季为友,常为其弹琴。他曾将《何尝行》、《白鹄》二调整合起来,形成一支新调,称为《清旷》。

另外,戴颙亦通塑造佛像之术,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十九、刘义庆

刘义庆(公元 403 年 — 公元 444 年),南北朝时期 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袭临川王爵,又称“临川王义庆”。 刘义庆少年随叔父刘裕征战, 15 岁入仕,先后任东晋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豫州刺史。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侍中。宋文帝时,历任散骑常侍、秘书监、度支尚书,加辅国将军, 27 岁任尚书左仆射,加中书令。

刘义庆不愿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于是谋求外放。 30 岁起,先后担任荆州刺史、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南衮州(今江苏扬州)刺史。在任南衮州刺史时,刘义庆利用任秘书监,掌管国家图书著作时,博览皇家典籍档案的基础,组织人员开始主持编撰《世说新语》,时年 38 岁。《世说新语》编撰完成后,刘义庆因病离开扬州回京城建康,不久病逝,享年 41 岁。

刘义庆亦为琴家。他为江州刺史时,因同情被贬的彭城王义康而触怒了宋文帝,将他禁于家中等侯处理。刘义庆非常惧怕。他的侍妾夜闻乌啼,认为是吉兆,扣其阁说:“明日应有赦。”结果刘义庆果然获得赦免,任南衮州剌史。于是,刘义庆就作琴曲《乌夜啼》,写意月夜乌啼之境。同时其曲也表达了他的侍妾对他的思念之情,所谓“笼窗窗不开,夜夜望郎来。”

三十、谢庄

谢庄(公元 421 年 — 公元 466 年) 字希逸,南北朝时期宋国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他亦为琴家,著有《琴论》。《琴论》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琴著。

三十一、柳世隆

柳世隆(公元 442 年 — 公元 491 年)字彦绪,河东解(今山西永济县)人,南北朝琴家和占卜学家。他在南朝宋、齐两代,皆任高官,最高至尚书令。

柳世隆具有卓越的音乐才能,双锁技法出众,世称“柳公双锁”,琴艺极高,为当时所公认,号称士流第一。尤其是他晚年“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他曾作琴曲《秋宵步月》,写意月夜散步中庭,畅然自适之境。

三十二、梁武帝

梁武帝(公元 464 年 — 公元 549 年)即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国皇帝。他崇尚佛教(有菩萨皇帝之称),也非常爱好琴道,曾著有《琴要》。皇帝热衷于琴,当然就会起到很大的影响。由于萧衍对琴道的喜好和研讨,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十三、柳恽

柳恽(公元 465 年 — 公元 517 年) 字文扬,南北朝时期南齐诗人,河东解(今山西永济县)人,柳世隆之子。柳恽在南齐任相国右司马、太子洗马,后入梁。其以诗闻名,善投壶、射箭、弈棋、弹琴,又精医术。

柳恽“雅善音律,万为笃好于琴”,是当时很有名望的琴家。他继承家学,并师从戴逵的学生嵇元荣与羊盖学琴,能融会贯通二师琴艺,被时人赞为“巧越嵇心,妙臻羊体,良质美手,信在今辰。”其琴著《清调论》和《乐议》,都是当时重要的琴学理论作品。

三十四、陈仲儒

陈仲儒(公元六世纪前后),南北朝琴家,初仕梁国,于魏孝明帝时归魏。其热爱琴学, 曾读司马彪《续汉书》,见京房准术,故通律学。他曾撰写《琴用指法》,这是最早期的关于古琴指法的专著。

三十五、丘明

丘明(公元 493 年 — 公元 590 年),南北朝晚期隋朝前期琴家。他隐居于九嶷山,研究音律,精于《碣石调 . 幽兰》,后将此曲谱传予宜都人王叔明。丘明对琴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传下此文字曲谱。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碣石调 . 幽兰》文字谱为唐朝写本,即是依丘明所传流传下来的。该曲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乐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三、秦汉魏晋琴人录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