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与弦的适配浅议

(一)

每当自己被问及到底什么木材斫琴最好,什么琴弦最好,我总是不知从何说起。可能就像找朋友,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漫谈古琴琴弦系列(下)我就想浅议一下这个问题,尝试以自己有限的见识给琴友们解答一下。

古琴是一件非常个性的乐器,有些琴家推崇的琴到了另一些琴家的眼里可能成为不能弹得琴。当然这是极端情况,但一般来讲琴与人的匹配、琴与曲的匹配、琴与环境的匹配(室内、室外)、琴与弦的匹配还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这也是为什么琴人总要收藏各种类型的琴的原因之一。有点像摄影发烧友要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镜头与机身去表达不同的光影意境。

琴与弦的匹配,古今琴人都有研究。如自古而今古琴丝弦多设有三种规格“太古(细)”、“中清(中)”、“加重(粗)”(另据黄树志先生所讲,太古为中等规格,中清为细弦。与我所见有出入),规格的选用一般是根据琴的音色和抚琴人的喜好。多数古书都讲“通常琴音略闷而不透用‘太古’,音色略空用‘加重’,音色中庸平和之琴则用‘中清’之弦”。这就是古人对琴与弦之间匹配的一种流传甚广的认知。

不过如想摊开了把这个事情讲明白,可能要从历史背景、古琴自身发展演进等方面入手。

(二)

古人斫琴多用桐木。《诗经》之《定之方中》中的“椅桐梓漆,爰伐古琴瑟。”东汉桓谭《新论》中说“神农氏继而王天下,於是始削桐为古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唐白居易诗中“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音。”都在讲以桐木制琴。从传世名琴来看,如故宫博物院藏琴也多见桐木琴。

桐木是一个笼统的称谓,紫花泡桐、白花桐、梧桐、青桐皆可称桐。从多数史籍来看,古人似乎并未限定具体种类(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地域的古人是对梧桐、泡桐不分的),翻开古书更多的是在讲面板选材的四善原则,谓之“轻、松、脆、滑”。为何面板要“轻”、“松”、“脆”、“滑”。以我们现代人来看,这其实就是古人在选择共振木材,这是古琴作为乐器的基本选材要求。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共振木材应具有较低的密度,良好的弹性模量和声辐射性能。而“轻、松、脆、滑”正是这样木材的一种表象体现。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古琴主要使用蚕丝制作的丝弦,而丝弦振动能量弱(相对于钢丝尼龙弦),因而古人对于制琴琴材的敏感程度会高于今人(用钢丝尼龙弦绷试音)的。古人发现具备“轻、松、脆 、滑”特性的桐木(如西南一带的白花桐、山东河北一带的梧桐等等)着实是与丝弦搭配的良材。

而近几十年来随着钢丝尼龙弦的普遍运用,桐木琴逐渐成为了低端琴的代名词,杉木琴开始愈加流行。一方面是因为南方地区盖房和棺木多用杉木,因而老的杉木易得,成本更低。另一方面不可否认与钢弦的普及使用有关:即使抛开斫琴(工匠不能因材而斫)的问题,钢弦和桐木的配合也或多或少会令人感觉发空(音量大)发燥(高频重),相对而言对高频响应较弱的杉木成为了匹配钢弦琴的首选。盖桐木的纤维长度、结构与杉木差别很大,近似条件下桐木的谐振频率要高于杉木。如果换作古人的表达方式,就是桐木发“清”,杉木发“浊”。而从琴弦来讲,则是丝弦发“浊”而钢弦发“清”。由此一来,桐配丝、杉配钢,正好都是一清一浊,阴阳调和。

这里讲一个故事,笔者帮友人代养过一张二十年前孙庆堂先生的桐木(泡桐)琴“行云流水”。原本此琴钢丝味太浓,无法忍受,曾一度打算转让。我将琴弦换成丝弦后,琴音古拙中带金石韵,有古味,甚至很多朋友愿意出稍高价收购。

又如一位老先生(管先生早年弟子),其一张老桐木琴原为丝弦,琴音很好。一次演出前因天气潮湿,造成丝弦的状态很差。老先生临时将丝琴换成了钢弦进行演出。那次演出有录音录像,琴音钢丝味极浓,尚不如很多新斫制的钢弦琴。

(三)

2004年前后我偶尔去成都斫琴名师何明威先生家玩,何先生当时开始着手制作丝弦琴。何先生常说的就是丝弦琴的做法与钢弦琴不同,至于有何不同也未能听先生细说。今天悟起来,可能主要区别有二:一则是丝弦琴对于振动的放大应该更加灵敏,七根琴弦的匀度调整不同。二则是弦路的区别。

古琴从1弦到7弦(散音)相差九度音高,如果琴弦材质是均匀的,且张力相同,则从琴弦概算角度来计算1弦直径是7弦的2.25倍。那么从1弦到7弦,其振动能量是完全不同的。同理对于按音而言,从十三徽到两徽半琴弦长度相差近1米,琴弦振动能量也是不同的。

我自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块面板未掏琴腹后便置于底板之上张钢弦试音。一、二弦往往发音没问题,但六、七弦声音明显发死。随着琴腹开挖,面板越来越薄也越来越轻,六、七弦声音逐渐开始由死变活。由此找到一个相对均衡点,能够使琴体对于从1弦到7弦的振动放大(共鸣)相对均匀,能够使从十三徽到两徽半的按音相对均匀,那么这琴就做好了一半。

丝弦的张力相对钢弦会普遍偏弱一些,因而振动幅度更大,特别是表现在一、二弦两个低音弦上。因而对于琴面翘尾(或塌腰)的弧度要求以及琴弦距离琴面的距离理应有所不同。我们见很多琴家在将原张有钢弦的古琴换为丝弦后,经常在岳山下垫些竹片或竹签。一般来说,丝弦距离琴面的最佳距离应较钢丝尼龙弦高0.5—1mm左右,当然因人因琴因弦而异。

(四)

龙人冰弦自2008年前后研制出来后,琴人对其的争议非常大。支持者认为其有钢弦之滑爽,丝弦之柔软和韵味。反对者说其声音怪异,声音有皮带味,且琴弦在右手触弦时还会自转(琴弦轴向扭动)。

2009年前后,四川制琴人张勇向我推荐龙人冰弦。张勇说龙人冰弦用在曾成伟先生所斫古琴上非常合适,即减小了音量,也使音色更加柔美。后来,我在不同的琴上试过龙人冰弦,音色表现差异很大。总的来说,音量稍大(灵敏)的琴张龙人冰弦后整体表现较好。对于那些不太灵敏的琴,张龙人冰弦后整体发音疲软,特别是六、七弦尤其明显。

(五)

我经常跟别人说,不爱出声(琴板太厚)的琴用加重钢弦或乐圣的“清和”。这种琴弦张力大,振动能量大,易于把琴带出声。表现张力好适于表演。太容易出声(面板薄而声音空)的琴用丝弦或龙人冰弦,这种琴弦能弥补琴体下沉感(低音部分)的不足并降低音量,使之更像琴的音色而非筝音。

有些朋友会拿古书的“琴音略闷而不透用细弦,音色略空用加重,音色中庸平和之琴则用正常规格之弦”来问怎么跟我讲的不同。古书上的这种说法,如果用想当然或者中国阴阳哲学观来思维,很容易讲的通,起初我认为是牵强附会的之说法。但如果结合时代环境、审美标准、琴器条件等因素来考证的话,可能是对的。

流传下来的老琴,既有面底轻薄极易触发振动的“轻如叶”,亦有琴体厚重不易发音的“重如铁”。(一般来说重量轻的琴音量大于重量沉的琴,因为一点点琴弦振动的能量就能带的动琴身振动。但这与琴体的结构有很大关系,不能一概而论。)按古人的说法,都有好琴。古人所处的环境,噪音非常小,琴的音量似乎并非被看的十分重。(今天古琴走进音乐学院,走进大型乐队,音量变得比以往都要重要。)而且那个时候的丝弦,不管粗与细,其实音量都不会相差很多,只是音色的细微不同。如此说来的话,古人对于琴音色的辨别和感受还其实更加细腻。经常听一些老琴家讲小时候听琴,喜欢用耳朵贴在桌子上或拿个画轴抵在耳朵和琴桌之间来听琴,声音如何美妙。如果我们忽略音量,那确实“重如铁”加“细丝弦”也能有不错的音色。共振好的“轻如叶”加加重弦,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演奏琴么?当然也是好的。

古今说法都不矛盾,主要是站在自身的修养、审美、感知以及弹琴的功用上来看,自己更适合哪种琴与弦的匹配。

(六)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古琴钢弦问世以来,其实琴人被改变了很多。钢弦的音量大、颗粒感强、出音清晰,古琴的表现张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手指侧峰挑弦、在一徽之内勾挑抹剔等针对钢弦的演奏技巧开始形成。

由于琴弦的振动是基频和一系列倍频振动的叠加体,从而形成弦乐器特有的音色。右手勾挑抹剔时触弦点的不同,会加强或破坏某些分频,从而改变音色。比如右手击弦点越靠近岳山,声音越有金石之感。约往一徽甚至三、四徽处靠,声音越柔和。在声音表现张力更好的钢弦上演奏时尤其明显。所以钢弦的应用是古琴的表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外由于钢弦易于打理,不易损坏。这为古琴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但钢丝尼龙弦其实是非常挑琴的,对于一些做的比较空又不得发音要领的琴,基本上没法听。

乐圣公司这些年通过不同钢丝规格,钢丝与蚕丝、尼龙的配比研制出了“清和”、“中和”、“太和”系列古琴钢弦。为不同的琴和琴人审美,从琴弦上予以匹配。粗略的说,配比上钢丝粗而尼龙(蚕丝)少,则琴弦能量强,声音清亮表现力好。钢丝细而尼龙(蚕丝)稍多,则整体能量均衡,声音温润。钢丝粗且尼龙(蚕丝)亦多,则琴弦在振动的同时受到更多的抑制,是声音温厚内敛。

按道理讲,古琴制作中应该设弦后再审音,琴是为某种弦所制。如果琴已经定型,设琴后再审弦,也是不错的音色补救措施。何况除了不同规格和品牌的钢弦,我们还有龙人的冰弦和丝弦可选。有时候一张琴换了一套弦,整个音色都会完全变掉。毕竟琴弦是最初的声音源,琴体只是对琴弦的振动进行滤波和放大。

(七)

我自己第一次接触丝弦是在2003年,真正开始自己玩丝弦是在2011年。当时华为移动系统部的年会需要演出,有一笔400多元的经费。我于是买了一个长袍、又买了一套虎丘丝弦换在了琴上。每天晚上回到宣武门新华社对面租住的小屋子,就开始弹丝弦琴。丝弦一开始会有些磨手,不过卓注时发出的噌噌摩擦声,很有老录音的感觉,相见如初。但年会演出时候的效果非常一般,我已经按令入木、弹弦欲断,却仍然被台下觥筹交错之声所掩盖。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演出真该换上一套加重钢弦,话筒往琴桌上一放就得,这样金属味也不会太强,起码还有个动静。这套虎丘丝弦后来又被我换下来敝帚自珍了,但改良丝弦的想法却埋下了。

后来自己开始参与制弦的时候,总也解决不了一二弦疲易沙音的问题,于是不断的实验加粗后的一、二弦。当时跟一个论坛里的朋友争的不亦乐乎,一般传统琴人认为琴弦越粗约容易沙音打板,因为振幅大嘛。但这还真未必是对的,因为随着琴弦加粗(线密度增加),要达到同样音高是必然要张的更紧,而张力变大后又会牵制琴弦本身的振幅。从我自己试验来看,一、二弦加重到一定程度后沙音反而减轻了。

丝弦加重后会带来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粗丝弦的振动特性反而不好,特别是琴弦振动中本身的高次谐波会被抑制。所以极度加重后的一、二弦初听起来声音很小,但如果琴体发音较好的话,我们会听到非常好的下沉感。几乎只有基频(最低频率)和靠近基频前若干个谐波,声音古拙、安静、低沉厚重。所以我一直把自己的极度加粗弦作为拳头产品在推。这是极度加重弦相对于普通丝弦而言最大的优点。不过很多手指秀气的朋友,可能无法接受这种大弦如豆的感觉。

至于丝弦粗糙磨手的问题,其实用一段时间后,再加上弦胶或蛋清养护弦体自然会养出包浆,约养越润滑。另外将丝弦定音比钢弦降低上一、两度(底一、两个弦的音),丝弦的寿命也不是大问题。关于丝弦如何降调定音,我以前总还是给个参照的音名(由C D F G A C D变为bB C bE F G bB C) 。后来觉得,既然学古琴,还是请大家先学学泛音定音法。毕竟古琴定音不是按照十二平均率来的。

(八)

漫谈古琴琴弦系列(下)初衷想进一步写写琴与弦的匹配问题,但当真正动起键盘来发现千头万绪无从下笔。所以最终就成了零零散散写了些东西,讲点小故事而已。古琴实在是一个特别个性化的乐器,想定性的去给一些建议有时候会有徒劳之感。一点小小的经验或者说谬论,权当琴友们参考之用。(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琴与弦的适配浅议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