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好古琴的诀窍:练?

我小的时候练过一段时间书法,也读过几本关于书法理论的书,有一句话和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也常拿来跟学生们分享。那句话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山舟说的: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看次之,多写又次之。对这句话的理解自然是有些争论的,见仁见智不必细说。但这句话对我可谓是恩怨分明,好的方面是激发了我质疑和思辨的习惯,从而使眼界持续提升,对于艺术门类的打通帮助甚大。坏的方面是给自己的懒惰寻了借口,致使书法、绘画、篆刻等爱好都是眼高手低,难以真正登堂入室。

还有一个故事,忘记是从哪本书上读到的,说一位画坛巨擘有位老乡弟子,追随大师多年,不可谓不得真传,但画的莲叶却始终像是大饼,由此来说明其人资质之差。在此我并未有半点贬低的意思,只是这个故事在引发一笑的同时,也更让我认识到,对于各种艺术,或许真的不是任谁就能学的成、练的好的吧?

对于古琴,也常听到有人说要勤学苦练,说这是不二法门。当然,我并不否认苦练的重要性,但我也跟学生常说,倘若你在错误的道路上用功愈久,离正确的距离便愈远。练,固然很重要,但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方向须是正确的,否则还不如不练,纠正起来还相对容易些。而这些道理,其实与刚才所说的练习书法是一致的。

我认为弹琴的最终成就高低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天资秉性,其次是学识涵养,再次是娴熟技巧。

我常举我的师公溥雪斋先生作为例子,他老人家贵为皇亲国胄,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贵族气质不是可以模仿得来的,弹琴一出手就是高贵的气质扑面而来,关于这点我曾在以前一篇谈《梅花三弄》的博文中说过。而这位老先生的学识涵养也是顶尖的,书法绘画古琴三弦,乃至清末皇族好玩的那些玩意儿,简直无所不精,堪称大玩家。有了这些做积淀,溥先生在郑珉中先生帮助下,很快就恢复了扔下许久的古琴,而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高度。

当然,如此评论,并非指的是单纯的演奏技巧。再举个反面的例子,即现任某个会长X女士,只靠娴熟的技巧,其琴艺终难留名青史,这当被历史所验证。前几天,X女士来青岛举办了一场讲座,据说未经准备,台上口无遮拦乱说一气,为识者笑,这等对待学术的态度实在令人汗颜。

由此带出一个之前热议的话题,即我们听“老八张”到底听什么?不可否认,前辈琴家所留存的老录音终确实有很多水平不那么高,从技术派的角度来审视属于弹奏技巧不过关,但这有其历史局限性,不能苛求。而从曲子本身所传递出来的历史厚重感,以及琴家本人所传递出来的人文气息,却是无法掩盖的。

我们的古人对于技法的认识跟今人不同,并未将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否则五柳先生也不会抚那无弦之琴了。相反地,古人对于心性是格外重视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琴只是一件体现“道”的“器”而已,可能一切皆随感觉走,如此一来,严天池老先生的“下指迟”如果放在今天的舞台上,也会被批为装腔作势。又因古琴只是流传在一定的阶层范围之内,而对于这个范围,学识是最起码的条件,所以混合在了前辈琴人的弹琴实践中。前辈虽然无意,后辈不能目盲。倘若我们有所追求,当应有所分辨、有所选择。

为免使诸君如坠雾中,还要说些实在的话,否则也会被人批为“玄虚”。接前所论,天资秉性虽为首要,但恐难后天加以大的改变,但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门派弹法却不是多难的事情。比如性格内向娴静的,是否考虑过学虞山比梅庵更合适些?性格热情豪放的,是否学广陵比吴门更合适些?当然,所举未必恰当。

其次,学琴贵多思。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祖宗其实已经明示了学习的方法。作为中国校园培养出来的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影响太深,导致我在学琴的过程也不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认识论、矛盾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等等方法,我感觉这种辩证分析的思维十分管用,推荐大家试试。

另外,借鉴梅花易数”体”和”用”的方法,我把指法发力的原理称为“体”,把各门派不同的表现形式称为“用”,其间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势”加以连接贯通,形成了自己学习和运用指法的理论和方法。此举并非独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只是综合了多种方法把古人的理念加以实践,便于自己学习而已。

说这些也是为了说明在学琴过程中多做思考的重要性。只有多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面最为关键的是“打通”,这个理念前人已多有叙述,我感觉,如果打通了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节,有了全局观,对于古琴甚或其他艺术的提高将会是非常重要的推动,正所谓“万事万物其理一也”,“道”即是内在的规律性,这是亘古不变的。

而对于最末的勤学苦练,不可谓不重要,道理讲一千遍不如亲自动手一试。然而这个练,并不是僵化的练,那属于蛮干,即使练上千遍也未见得有切身的体会。要学会在练的同时多问个为什么,即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可以不断调整姿势,变换发力方式,来进行体验。

古人弹琴,未必将其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所以断不会以增强肌肉力量作为目标。我常说最舒服、最简便、最省力的方式即是最合理的方式,倘若自己弹琴不过一会儿就感觉腰酸背痛、手指抽筋儿,那只能说明方法有问题,就必须加以调整。而这些都是在师授的同时通过自身体验来慢慢理解和掌握的。

杂七杂八说了这些,也还仅限于阐述个人的观点,关于具体的一些例证,因为在之前几年的博文里已经说过很多,也就不再赘述了。关于指法的详细论述,也曾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因为去年以来精力优先,迟迟没有收尾,待完成公布以后,再请各位琴家批评指正。

文 / 采遗轩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弹好古琴的诀窍:练?

赞 (3)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