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文没有攻击哪一派的意思,只是讲诉一个事实,观众自己选择。
当代古琴界流行一个说法,弹琴要向下45度,尤其是以龚一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始终致力于传授向下45度的理念。其实理论上来说并不是必须得绝对45度最好,而是向下1到90度都可以,只要保持一个向下的角度就行,但是太垂直没法弹,太平行由于岳山的角度的变化还是会有些弦向上,所以总结成45度。
这个问题的原理是这样,因为古琴琴弦是贴在岳山上的,向下弹触弦后弦始终贴在岳山上震动直接通过岳山向下传到到音箱。但是如果向上弹,在弹的一瞬间由于一个向上的力琴弦会被弹起来脱离岳山之后再反弹回来挨在岳山上,就因为这样所以会让声音听起来“飘”一点,不如向下弹那么厚重。可是既然向下“好”就像下弹呗,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就在于有些指法,向下弹并不是很容易。
抹勾打这三个指法都是向里收的,所以就是自然向下的。但是与其相反的挑剔摘都是一个向外的指法,那么也就是说这三个手指如果是在自然运动的情况下是向上弹的。并且我认为这三个指法古人一定是向上弹的。
首先,从现代向下45度理论出来之前,古谱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记载要向下弹。指法的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都是有其形象性的。从名字来看,抹勾打与挑剔摘,仔细品味这几个字,能明显感觉到挑剔摘这是三个向上的动词。
其次,从指法姿势来看,早期挑这个指法与现代不同,明清谱多记载的是拇指尖抵食指肚来弹的,如图,可以亲自试一下,这样一个姿势是绝对不可能保持全程向下弹。
因为近代挑这个指法发生了变化,大拇指按在食指第一关节侧面,所以可以把食指更加内收一些控制其向下弹,而中指名指的剔摘在正常弹的情况下也是做不到向下弹,所以为了向下弹就得如龚一老师讲的方法,如同滾的指法那样把手指弯曲,像其中含着一个弯曲的钢条一样向前下方向怼。你会发现,本来一正一反只需要把手指张开就行的指法这样以来变成一个极其不自然的手法。
从整体上来看,古琴无论是右手的拨弦还是左手的按弦,都是一个最自然的姿势,没有任何一个指法是刻意摆出来的,右手就是顺应手的运动方向自然拨弦,左右就是把手放松,找到一个最自然的姿势,直接放下来,就是那样。如果不是如上所说的为了追求向下45度,所有的指法都是可以做到合乎其本身自然的运动方向,这样才符合一个自然之道。而在这里,就要面临一个选择:到底是为了自然的手势而放弃一点点音色,还是为了追求那一点点极限的音色而放弃自然的手势。
这不是一个对错判断的问题,而是那一点音色到底对你有多重要。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向下弹所带来的音色变化能占古琴曲多大比重,可以这么说,其差别小到不是专业的音乐人你得趴在那仔细听才能听出来向上弹和向下弹到底有多少音色差!比如吴门的几位,吴兆基、汪铎的指法都是向上弹的,如果你不看视频,只听录音,你能听的出来他哪个音向上弹了么。
但是如果是一个音乐玩到极致的人来说,音乐就是第一目标,音准节奏都已完美所有的技法都已用尽,为了追求完美为了更高一点而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创造一个并不自然的手型去追求更好的音色,哪怕能再好那么一点点,就能超过所有人那么就会这样做。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样的追求适合所有人。把这个视角拉远一点,如果古琴只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不需要登台演出成为一个超越所有人的古琴演奏家,弹琴对你来说只是如同古人琴棋书画之一的一个爱好,你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你希望用一个自然之道来更舒服的弹琴,那你还会选择追求那一点音色么。
作者江守络先生「古琴札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古琴下指向下45度,是否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