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下指应当向下45度——与江守络先生商榷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一切艺术门类皆有一定的规范与法度,书法有笔法,篆刻有刀法,而古琴有指法。既然皆有法度,我们在学习时,自然应当遵守,不能妄自臆测,据己非古。

江守络先生在《古琴下指向下45度,是否可取?》一文中对当今琴界公认的“弹琴要向下45度”的理念提出质疑,指出不一定非要向下45度,其理由是“问题就在于有些指法,向下弹并不是很容易”。江先生继之举挑、剔、摘这三个指法,以说明下指向下45度之难,并从词源的角度臆测“这三个指法古人一定是向上弹的”,而且言之凿凿地说:“从现代向下45度理论出来之前,古谱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记载要向下弹。”

诚然,现存琴谱上确无下指当向下45度的记载,但江先生所言之谬,古代琴谱可证。现将琴谱中对指法挑的记叙征引如下,以期举一反三。

我们先来看刊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的《琴苑要录》,这部琴谱这样记述挑,曰:“大指搯食指上节,推食指挑之。寄指次弦上,不得向外挑空虚去,若似捻物状甚可笑。”引文中虽无下指方向45度之类的字样,但细玩文意,方向当是向下,绝无可能如江先生所说“古人一定是向上弹的”。理由很简单,“不得向外空虚挑去”一句就提示我们下指当沉,不当向上空浮虚飘,而且还补充说“若似捻物状甚可笑”。何谓“捻物状”呢?翻检字典,“捻”古同“捏”,意为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所以“捻物状”就是我们俗说的用拇指和食指向上提弦。江先生揣测说“古人向上弹琴”,提弦就是向上,若古人弹琴向上,那么“捻物状”有何不可呢?反之,既然古人否定了“捻物状”向上的弹琴方式,江先生所说“古人向上弹琴”的说法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

我们再看著名的《五知斋琴谱》,其在记叙挑时这样说道:“惟挑以甲尖从空悬落挑出,须用力不觉,有坚实之响。”(《存古堂琴谱》《龙吟阁秘本琴谱》《自远堂琴谱》等皆有此说)这句话的关键在“以甲尖从空悬落挑出”,既然是“从空悬落”,那么方向自然是由上而下,断不可能从下而上。江先生所论之谬,可见一斑。

文末,江先生说向下45度是对音色的追求,并认为我们学琴是为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没必要为了不自然的指法而纠结。那么我想说,请您别误人子弟!既然大家选择把古琴作为爱好,那么就应当对它有最起码的正确认识和学习方法,不应当据己非古,随性乱来。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把琴弹的合乎法度,弹得气韵生动,这样方能够更好地悦己。(作者骏逸,古琴札记,仅供参考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古琴下指应当向下45度——与江守络先生商榷

赞 (1)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