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51年春天, 27岁的陆游漫步沈园,与前妻唐婉不期而遇,望着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爱人,惆怅痛苦,在沈园墙壁写下了《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第二年春年,唐婉带着莫名的憧憬和期待重游沈园,见到陆游的题词,心如刀割,泪如雨下,和《钗头凤》一阙:“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这年秋天,在相思愁苦中、在抑郁寡欢中唐婉病故。
一样的真情、一世的牵挂,唐婉病故时不足30岁,陆游84岁重游沈园,写下“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故地重游,阴阳相隔也不能阻断陆游对唐琬的思念。
同样的情伤,同样相思不可得,唐婉青春早逝,因为爱情是她的全部;陆游除了爱情还有当年万里觅封侯的追求;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忧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观豁达;有小楼一夜听春雨闲情逸致。相思只是被封存心底的一束光,在睹物思人的时候泛出浪花。尽管陆游在75岁的时重游沈园写下“沈园怀旧”诗: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这些相思哀怨都不影响陆游宦海浮沉、编修国史,成为辛派词人的中坚人物及八个孩子的父亲。因为他的心中有国、有家、有诗词、有书法,有清旷淡远的田园,有六十年间万首诗的人生觉悟与感慨。
唐婉为情所困,为情执着、为情所伤,如黄昏的花朵被风雨吹落;《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聊斋故事《连城》中的史连城;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中那位“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都是为情所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四季轮回,情意无限,相守越是欢乐,相离就越是凄苦。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对于已经变质不属于自己情感,不如放下,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地生活。
《礼记.中庸》:首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 和,是为人处世之道。”《红楼梦.第111回》有一句:“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便是个性;喜怒哀乐已发,便是情了。”喜怒哀乐过度就是中医所讲的情志治病。《灵枢》里面所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女性易动情、易伤情,更需要调节情绪,平和心态,方得始终。
明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丝竹》中关于古琴对女性性情的影响有这样的描述:“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古乐相传至今,其已变而未尽变者,独此一种,余皆末世之音也。妇人学此,可以变化性情……
古琴低音古朴深厚,余音绵长不绝,高音则清润明亮,极富穿透力,而其“同音异弦”等特点能更精微细腻地刻画人心。古琴所特有的“走手音”,能使音线在轻重疾徐的同时,还有刚柔、方圆、浓淡等变化,给人以趋于意境悠远、神韵无限之感。
古琴属中低音区乐器,从人的心理通觉感受来说,更为沉着深切,常常加深了幽远深邃的意境,所以常听古琴曲可以平和情绪,提升正气,对女性失眠、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都有缓解作用。如果会弹古琴,对女性来说又多了一层修炼的机会,弹奏古琴和练瑜伽异曲而同工,需要调整呼吸、调整坐姿、用气带动手指,通过手指在琴弦的走动贯通经络,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以情相交者,情逝则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琴可通心,案上一张琴,足以御风尘。
边江红、女,祖籍陕西咸阳。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讲师。在校期间,除学习祖国医学外,进一步钻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广泛涉猎诗词、绘画艺术,尤其酷爱中国古琴艺术。跟随岭南派古琴大师谢导秀习琴多年,并得到多位名家的指点。现为中国古琴文化学会常务理事 、广州分会会长、国际古琴养生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学会委员,梅州市古琴学会副会长。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宣传科副科长,著有《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