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琴派介绍

凡操琴之人,习琴之前必要了解其所学琴派。

中国古琴发展至今,各琴派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

梅庵琴派是中国古琴历史长河中最年轻的流派,也是当今社会中最有活力的古琴流派之一。

“梅庵”之源

1917年,即民国初年,琴人王燕卿经康有为介绍,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古琴,成为全国第一位进入近代高等学府的古琴教师。

1919年,当时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古琴家周庆云发出《征集琴会启》,召集全国琴人至上海“晨风庐”召开琴会,以“共扶大雅之轮”。“会启”分送给北京、南京、湖南、安徽、扬州、杭州等15地142个琴人。

三天的会期,集中了当时九嶷、川、广陵、诸城等派的代表琴人。这些琴人,平日分局南北,难有交流的机会。而名不见经传的王燕卿以其精湛琴艺,在琴会中博得好评。

此后他在南京教琴四年多,培养出大批学生,使北方诸城古琴得以在江南数省传播。他对诸城琴派的琴曲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还创立了更为接近民间的通俗的弹法,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流派“梅庵派”(后人以他授琴之所“梅庵”命名)。

兼容并蓄

梅庵琴派,诞生于民国初年,源于诸城琴派,衡古今而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梅庵派)代表性传承人的刘善教老师在采访中详细介绍了梅庵派的理念:兼容并蓄与创新。即:除了本派的东西,其他流派的精髓也会学习。梅庵派是在诸城派的基础上产生的,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在学习其他流派的长处后,丰富了自己。

以上便是“兼容并蓄”,而创新,便要开阔视野,将眼光放长远。

梅庵“点拍”

一般来说,大多数乐曲的构成,终离不开一定规律的强弱交替。

千百年来,古琴音乐是以“减字谱”确定每个音符的音高。但是这种记谱方式却无节奏的标注。

《梅庵琴谱》开创了古琴音乐“点拍”先河,在减字谱上用符号规范了乐句停顿之处。一首琴曲也便如一篇文章或是辞赋,在通篇结构上自有其“起、承、转、合”,而在每一乐句中也当然如诵读文章般有“抑、扬、顿、挫”、“轻、重、徐、疾”,而这种起伏跌宕又融合于通篇的行文脉络,恰如一幅铁草书法般错落有致,绝非机械性的固定节拍所能束缚。 作者:泛彼柏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梅庵琴派介绍

赞 (2)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