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始乎伏羲,成于文武

琴之为道,始乎伏羲,成于文武,形象天地,气抱阴阳,神思幽深,音韵清越,幽而和畅,雅而不淫,扶正国风,翼赞王化,琴音调而天下治。

古琴在20世纪之前称为“琴”,或称“瑶琴”、“玉琴”、“素琴”、“丝桐”、“七弦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拨弦乐器。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因此其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区别而改称为“古琴”。

一,琴的文化地位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因其清、正、和、雅的音乐品格被尊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嵇康《琴赋》有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自古是文人雅士的艺术,被作为士大夫阶层品格修习的必修科目,可独坐幽篁,弹琴长啸,亦可三五好友抚琴为乐,故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左琴右书”之说。

二,琴的起源及发展

那么古琴是从哪里来的呢?传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琴之五弦对应五音:(宫、商、角、徵、羽)及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五行)。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灵枢·邪客》中把宫ɡōnɡ、商shānɡ、角jué、徵zhǐ、羽yǔ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古代先哲用琴统摄五声,以正民心,使其返璞归真。

后至周朝周文王为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而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添一根弦,所以琴又称”“文武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沿用至今。宋太宗曾增弦至九弦琴,不过只在当时宫廷流传过几年,不受当时琴人的支持。

三,与琴相关的文化元素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与琴有关的典故数不胜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一曲《凤求凰》更是让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家喻户晓;大量诗词文赋中也有琴的身影,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可见先秦时期古人对琴的认知度已经非常高;唐代诗人王维写下了“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的著名诗句;刘禹锡《陋室铭》中亦记录下了诗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名士之风;“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成语更是妇孺皆知;此外在古代绘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古琴的身影。

可以说古琴与其它中国文化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古琴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古琴:始乎伏羲,成于文武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