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几个基础小常识

一,古琴的形制

唐朝时期文化繁荣古琴在已有型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款式。古琴中较长见的琴式有:仲尼式、伏羲式、神农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其中著名的唐琴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二,古琴的音乐特点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长,意境清远,属于我国传统八音中的“丝”。八音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便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类。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宋元时期,古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一个琴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作《潇湘水云》)等。现存最早的减字谱、琴歌《古怨》作者为南宋姜夔。明清时期,古琴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第一部琴谱《神奇秘谱》(朱权,1425年)保存了众多古曲。

三,古琴的传播及影响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东南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

2003年11月7日,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一部古琴的发展史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

四,古琴的哲学审美

中国古琴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具有重视生命享受这一精神特质。

它吸收了我国儒学、道学两大支脉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中,古琴文化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古琴文化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正音,即五声音阶,这可以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古琴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天人合一的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这也是古琴最适宜于夜深人静、净水湖畔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最能与古琴音乐的风格和其所追求的意境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由此可见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这两个词恰到好处,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是需要从其深度的文化底蕴中挖掘出精神内涵,追求“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而不是单一从琴乐的曲调理解。这些主要应表现在对古琴音乐题材的选择、精神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琴学琴道以及它承载的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根和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古琴的几个基础小常识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