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作为古人体悟自然、修身理性的“圣人之器”,其材质与斫制工艺也须顺应天道,极尽精工巧作之能事。斫琴中的髹饰工序,是古代漆艺水平的最高呈现,除了护琴定形的功用之外,还对琴音的稳定持久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断纹则是岁月在古琴的髹漆工艺上所留下的刻痕。它随着琴胎及漆层的缩涨而发生变化,错落有致,幻化万千,为探赜古琴的斫造工艺留下了重要线索,也为古琴的鉴赏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古琴的髹漆工艺
王世襄在《中国古代漆器》中曾说过,中国古琴体现着古代漆艺的至高境界。相较于工序繁复的剔红等漆器作品,古琴虽光素无纹,但由于其表面的漆层与音色呈现的干系甚重,因此在古琴的斫制中,对于髹漆工序的要求更加精准与严格。
漆器艺术在古人生活中曾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自唐宋以来,它在日常生活用具中的应用范围逐渐被瓷器所取代。但是在乐器等其他领域中,髹漆工艺依旧施用广泛,而且工艺仍精进不休,愈见其美。
斫制古琴自古就有“面板桐木,底板梓木,通体髹漆”之说。漆艺从始至终一直是斫琴中的重要环节。在琴体的面底胶合之后,斫琴便进入了髹漆的工序,漆艺技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古琴的造型、音色、保养及弹琴时的走手抚按。
为古琴髹漆可分为披布、上漆胎、打磨、走水等程序。披布就是在琴胎的底板、边缘等易开裂的部位包一层布,除保护琴胎的作用外,对琴音也起到调节作用。现代人斫琴往往整琴包裹,不似古人只取重要部位。传世古琴中所用的布,有葛布也有麻编的。待琴包好之后,就可以上漆胎了。
上漆胎也称为挂灰,即以大漆与胎灰按一定比例调和,敷于琴材之上。这是髹漆工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关系到古琴的音质及稳定性。有些古琴的琴音温劲松透,有的则浑厚古朴,有的包含着金属的坚越之音,有的时间一久便喑哑下来,这与漆胎的配制与上漆的工艺关系密切。在古时,每个优秀的斫琴师皆保留有自己独特的配方,可根据琴的用途及弹琴人的要求调整音色与琴面的手感。
清代的琴有许多是以瓦灰调和漆胎的。这种琴可发出松透之音,但由于漆面的耐磨性差,尤其在走手按弦的部位易磨损琴面,而且时间久了琴音会变得喑哑虚疲,所以好琴用瓦灰制漆胎的不多。以牛骨研制的牛骨灰优于瓦灰,另有瓷灰、砖灰、膏灰等,此外有在灰中加入金属碎屑的方法,意在加强琴音中的激越之气。以金、银、玉、宝石之屑调和的八宝灰,旨在强调古琴的华贵尊荣,对琴音的优劣却并无显著影响。在诸式胎灰里,效果最佳的是鹿角灰,又称鹿角霜,以梅花鹿角研磨的胎灰敷到琴胎表面,除了可以增加琴面的坚固程度,也有益于声音,并且鹿角的碎末在琴面上有所闪现,令漆面尤具质感。
上漆胎不是一次完成的,一般要依其粗细程度反复敷抹四层以上。每道工序之间的慢干过程要等待很久,因为大漆是一种不易干透的天然涂料,一张好琴往往要经历一年之上的慢干过程才能保证其优质的漆面。敷抹每层漆胎后都需要将其磨平,按其粗细程度采用石磨或水磨的方式。最后一层需要精磨,用大漆调和细灰粉制成的腻子补平漆面的毛孔与砂眼,再以牛角对漆胎通体的刮涂,同时留意琴体的造型,这道程序也称为走水。待到漆面磨平之后,再髹几层表漆,令琴面润泽光亮,如玉如丝,手感舒适。至此,经漆艺处理后的琴面可保证琴胎经久耐用,美观且防水效果明显,最重要的是,髹漆之后的古琴的音色将得到改善与定型。
每张古琴的表面大致有3~5毫米的漆层,这薄薄的漆灰之中凝聚着斫琴师累积千年的工艺智慧与髹饰经验,才使递响千年的太古泠音透过了斑驳沧桑的琴面,传声于今人耳畔。
古琴的断纹
在精致的髹漆工艺保证下,一张古琴往往可以保存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时间的作用下,古琴的木质与漆灰会发生一些缩涨变化,令琴面的表漆慢慢出现一些形式各异的断痕,尤其在当古琴校音、弹奏或换弦时,漆面常会受到一些额外的压力,致使其出现许多断痕,也称为断纹。
过去对于断纹的说法是,纹路越细碎,古琴的年代最久远,纹路少或无花纹的古琴则年代较近。清代赵允基的《诚一堂琴谈》中说:“古琴以断纹为证,盖琴不历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愈多。然断有数等:有蛇腹断,,有纹横截琴面,相去或一寸,或二寸,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有细纹断,如发千百条,亦均匀分明,多在琴之两傍,而近岳处则无之。又有面与底皆断者。又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头,此为极古,非千余载不能有也。”近世以来,这种以断纹辨年代的说法屡获质疑,未能据此下定论。
今人多以古琴的断纹为美,因为它不仅呈现着一种岁月的美感,可作为古琴时代久远的佐证,同时又可令琴音松透古雅,更添魅力。事实上断纹是髹漆工艺的一种瑕疵,有时断纹过于繁杂,或开裂翘起,有碍弹奏时,漆胎便应该修复了。
宋代以前的漆器未必都会有断纹出现,只有古琴的漆面才必然会发生此现象,可见断纹与古琴的演奏与琴理息息相通。自北宋以来,琴人对于断纹愈加珍视,孜孜以求,许多琴学著述皆对断纹有所记载,并依据其形状将其分为梅花断、蛇腹断等多个种类。现分述如下:
梅花断:其纹形状圆而堆簇如梅花头,较少见,通常古琴没有通体梅花断的,只要某部分出现梅花断,就算是梅花断。宋人以为梅花断极古,不足千年的古琴不会出现。
龟背断:纹如龟背上的纹路,排列有规律,未见有实物传世,被认为是年代最久远的断纹,古人有“千金难买龟纹断”之说。
蛇腹断:根据纹路间的距离可分为大蛇腹、小蛇腹等几种,蛇腹纹横截琴面,如同蛇腹下的花纹,故名。欧阳修曾说唐琴中皆有横纹如蛇腹,以传世的唐琴考证,此说颇为精当。
牛毛断:多见于琴体的两侧,呈现为多如牛毛的横向细断纹路,一般在漆胎较薄而琴体坚实的古琴上较易出现,明琴中较多见。
冰裂断:形如冰面开裂,纹路横竖交错,宋代琴论中未有提及,在元、明琴上常见。
流水断:形似蛇腹断,但并不平行,纹路较长,形成不规则的流水状。
此外另有鱼鳞断、云影断等各式其他断纹。
古人常依据断纹鉴定古琴年代,认为龟背断、梅花断是千年古琴上才可出现的断痕,所以尤为珍贵。明代黄成《髹饰录》载:“古琴有梅花断,则宝之;有蛇腹断,次之;有牛毛断,又次之。”
通常一张传世的老琴,往往会同时出现两种以上不同的断纹。例如文献中记载,龟背断中常常会夹杂以牛毛断,间或还会有梅花断。而大蛇腹杂以小蛇腹,也是在传世古琴中常见的断纹现象。各种断纹交错层现,令古琴的琴面错落斑驳,尽显岁月沉淀之感,深为历代琴人与藏家所珍视。
漆艺与断纹的关系
古琴的漆色,共分紫、褐、黑、黄、朱五种,配以千姿百态的断纹,于琴音以外,为古琴增添了视觉上的无限魅力。历代琴人尝试对古琴的年代、材质、漆艺与断纹进行考订,辨识出几者之间的关系,并依据其结果分期断代或评定优劣。但近世大量的实例表明,关于古琴漆艺与断纹之间的关系,未必可以厘定得如此绝对。
古琴断纹受髹漆工艺的影响很大,但两者之间实难找出固定的因果关系。事实证明,未必非老琴才可起断。有些新琴,由于所调漆灰中大漆的含量很少,面漆又薄,所以极易发断,甚至有一些新琴在未斫制完成之前,就已出现大蛇腹的断纹。而有些老琴,因其漆灰调和得当,琴胎坚固,即使琴龄较远,也不会有断纹出现。
根据传世的古琴考证,古琴的年代与断纹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似古代文献中记述得那般明确。欧阳修说唐琴皆有蛇腹断,将其看作唐琴的表征,但据实物所证,宋代也发现过通体蛇腹断的古琴,甚至明、清两代的一些古琴上,也有局部呈现小蛇腹断纹的现象。据此可证明断纹未必是某一个年代的固定产物。
此外,一些古琴的作伪者,运用火烤继以冰雪相激的方法,或将蛋白调入漆灰中再甑蒸干燥,也可制造出各种仿古的断纹。这些行为虽然是刻意的伪造,但也证明了断纹可在不同条件的作用下出现于任何时期。
断纹的发生是一个缓慢递增的过程。它与古琴的木质、调灰工艺、上漆手法、表漆的厚薄、弹奏的方式、后天的保养以及经历的岁月皆息息相关,充满着无法预知的偶然性。
因此,与其汲汲营求于断纹的鉴定价值,不若以欣赏的眼光和审美的心灵,去领受古琴的漆艺与断纹中那份质朴怀淳的美感,沉浸在古琴醇雅的泠音及其天工巧作的髹饰工艺之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中国古代漆艺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