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审美与发展

古琴的起源

传说在远古原始时代黄帝就创造了最初的古琴,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并与瑟、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2400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现存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有百余种,琴曲达3000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古琴的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古琴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特色

关于古琴的创制者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据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的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因木质、漆底和演奏震动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音色纯净、幽雅,有三种音:散音、泛音和走手音。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古琴有91个泛音,泛音的数量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种乐器都不能相比和不能达到的。古琴的走手音是古琴艺术的一绝,如人声在低声细语,音韵悠长深厚,感人肺腑。

古琴之乡

古琴发展史上的众多流派中,很大一部分发源于文明富庶的江苏。如扬州的广陵派、常熟的虞山派、南京的金陵派、南通的梅庵派、苏州的吴门派、镇江的梦溪琴馆和徐州的铜山琴馆。管平湖、梅曰强、刘少椿等大师也出生在江苏,江苏当之无愧是古琴艺术的大省。自古有琴川之名的江苏省常熟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古琴之乡”的荣誉,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就曾在这里举行。

虞山,是常熟最有名的一座山,在虞山脚下,有一座昭明太子的读书台。读书台旁,有一泓清泉,名叫焦尾泉。相传,东汉著名琴家蔡邕一次外出,遇见有人正在灶膛里烧火,当时烧着的桐木发出很响亮的噼啪声,并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蔡邕辨出这是制琴的上好材料,便急忙从火中抢出桐木。后来他用这段烧焦了一头的桐木制作了一把古琴,一弹果然音色美妙无比,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焦尾琴”。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古琴的收藏

古琴极具收藏价值,但如今真的老琴已很难买到了。自从王世襄的旧藏唐代“大圣遗音”古琴拍出 1.15 亿元之后,古琴就从冷门收藏一跃成为藏家追捧的热门藏品。为了区分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琴和新制的古琴,行家将民国以前的古琴都称为“老琴”。了解一把古琴的历史,收藏传承有序的古琴最具价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古琴的审美与发展

赞 (6)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