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初之修道因缘

还初之修道因缘

初阅道德经,虽注解亦世俗之见,幸仍可以浅显入微,至上善若水处,刹那醍醐灌顶,亦或有此前清净日久之故,机缘发生,如梦初醒,似乎心中之窍倏然打通,顿时开阔畅通,始瞥见真心之妙,入修道之路。

尚不知景象何故,却已然通晓境界之真实,三观从此天翻地覆。

百虑不解之苦,瞬间迎刃而解。后又常泪流满面,感极而泣,始消融所有对立,或时怀感恩之心,或充溢奉献之切,或狂喜不能自已。历无思无想,时临台阶亦不知上下,神凝气聚,常愉悦付之于无声,常无语而独守深寂。

近乎全然之觉知,静谧而幽深,触外境而能内如如不动,起微漾乃可即平其波,不绝不衰,经年长久,柔若无我,自然素食。始知慈悲,后知天地之无情大爱。至此,还初暂于大醉之芸芸众生中,立一地理性之清明。

然,还初生来本敏感深情,情怀凄美,自幼小便于人于物感同身受,见杀生如身临其境,遇慈爱易执情过重。且天性嫉恶如仇,是非好恶之辨真切分明,常顽固不屈,心性刚烈难伏,虽有探究真理之意,止于通俗哲学,而境界之实有,实不能信。乍然遭此奇遇,脱胎换骨,宛如重生,能不惊异!

还初仅浅涉老聃之道,初窥天书亦未得完貌,兴味盎然,再不知如何接续,即入佛教。初为好奇之故,后由因果福报起,加之诸多境遇考验,执念又萌,始住因住果住戒住福住苦住善住佛住菩萨住众生住出离之相,烦恼日渐复来,日日诵经,却深入颠倒妄想,已然不复内守之要。

初觉心绪泛浮,如满乍漏,尚能立止。后终归于众生之相,重起妄想分别,禅定之力继而甚弱。

还初多究经咒,亦曾迷失于诸相,至禅门止: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汝本来面目?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还初豁然惊喜,只为同觉共鸣!怅然情志已乱,虽心识得其景,行已无力。

后苦修心经为主,辅以大悲咒,半年能于一切梦境不忘观想心经,亦偶然诵至大放光明,时一年,体悟一丝大悲之境。还初明了时刻觉知之重,然又头上安头,复多一重心经意识之执,身在世俗,心又经受万般考验,遭人生转折,遂暂放弃,日久于熬炼之中渐渐磨灭。

然想来亦有趣,破旧以立新,天命早已部署,精雕细刻无非成玉之美,故命运之事无须惋惜。

顺天命因缘故,又读古籍,深入其中顿开茅塞,豁然贯通大道之义理,圣人反复耳提面命者一也。人间祸福一般无二,慈爱良善亦是凡心,偏袒不过拘执束缚,画牢囚心。虽往昔亦知此理,却懵懂于凡夫妄心,未得躬行领悟贯通,仍蒙尘住于法相。至此,决心终归自然而然。

苦乐,随它;曲直,随它;爱憎,随它;祸福,随它;生死,随它,强其体质,固其意志,天生天杀,悉数是道馈我以礼,成我大善。而我怀玉,以天命之心行世间轨迹,不迎不拒,不即不离,悉数接受,遑忧好恶之别。以此勉励,述毕。(还初/禁止转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还初之修道因缘

赞 (2)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