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观智

一、名色识别智:辨识和分析五取蕴,即过去、未来和现在、内和外、粗和细、劣和胜、远和近的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

二、缘摄受智:以顺序和逆序,来辨识这些五蕴(究竟名色法)的缘起。

三、思惟智:观照诸蕴(究竟名色法)的无常、苦和无我相。

四、生灭随观智:观照诸蕴的缘生灭,观照诸蕴的刹那生灭;从而使你对其无常、苦和无我相的观智,变得更加强有力。

五、坏灭随观智:特别观照五蕴(究竟名色法)的坏灭,从而使你对其无常、苦和无我相的观智,变得更加强有力。

六、怖畏现起智:观照五蕴(究竟名色法)持续坏灭的怖畏,从而使你对其无常、苦和无我相的观智,变得更加强有力。

七、过患随观智:观照五蕴(究竟名色法)持续坏灭的过患,从而再次使你对其无常、苦和无我相的观智,变得更加强有力。

八、厌离随观智:观照五蕴(究竟名色法),除了持续地坏灭之外,并无任何可喜之处的真相。

通过这样的观照,你会对五蕴或名色法感到厌离。在这个阶段,你的心会倾向于无生、寂静境界的涅槃。

九、欲解脱智:因为之前所积累的,强而有力的观智;在这个阶段,你对五蕴或名色法的厌离感,变得更加强烈,只想从五蕴中解脱。

十、审察随观智:审察诸蕴(究竟名色法)的无常、苦和无我,因此使观智,比以前更加深邃与强力。

十一、行舍智:对五蕴或名色法培育中舍。你对五蕴的看法将改变,不再见到它们为怖畏或可爱,现在只是以中舍之心来看待它们。

十二、随顺智:这是一种遍作智,为了从对五蕴的观智,向对涅槃的观智过渡而铺路。一旦这种智生起,说明你必然将证得最后的四种智。

十三、更改种姓智:这种智取涅槃为所缘(目标)。它仍然属于世间智,因为它只是让你从凡夫向圣者过渡。

十四、道智:这种智是第一种出世间观智,它取涅槃为所缘。所有世间观智只能镇伏烦恼,但道智能次第地断除烦恼:入流道智断除一些烦恼,一来道智减弱一些烦恼,不来道智断除一些烦恼;阿拉汉道智,则能把所有残留的烦恼断尽无余。

十五、果智:这种智是道智的结果,紧接着生起于道智之后的下一个心识刹那。这也是取涅槃为所缘的出世间智。 

十六、省察智:一共有五种,皆是属于世间的省察智。它们在道果智之后生起,以省察道智、果智、涅槃、已断除的烦恼和残留的烦恼。

对于阿拉汉道智的生起,则没有任何烦恼会残留。

1、名色分别智

佛法的修学过程中,戒定慧三者密不可分,修行人应该认真遵守戒律,以达到“戒清净”。然后持戒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借由修定或修观等方式达到“心清净”。上述两种清净是继续修行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继续精进的话,禅修者将会达到一种智慧境界,能够分辨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的差别,这种智慧就是名色分别智,是第一观智。这种智慧能够令修行者从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当中清净出来,所以这个时候也就是达到了“见清净”。此时他没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之见,但是他只是暂时去除“我见”,还不是完全拔除“我见”,唯有当他证到初果须陀洹时,他才完全拔除了“我见”。

2、缘摄受智

随着继续精进修行,定力更深,内观力更敏锐,修行者就会了悟因果法则,可以观照得到名、色法个别的生起因缘。这种了悟使修行者去除疑惑,去除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有没有“我”存在的这种疑惑。他非常清楚地看见到世界上没有所谓的“人、我、众生”,真正存在的只有因和果。这种了悟因缘或缘起法则的智慧就是第二观智,而此时也是达到了“度疑清净”。

3、三相思惟智

然后在继续精进修行之后,修行者就能够了悟到身心现象的三项共同性质,也就是无常、苦、无我。随着定力加深,修行人能够观察到身心现象的生灭,所以他判断一切身心现象是无常。因为是无常,所以就是苦,是受到剎那剎那生灭压迫的这种行苦。既然是无常,是苦,所以就是无我,这时候他就达到了第三观智,这一个观智能帮助我们断除对五蕴的执著。

4、生灭随观智

此智是体会身心的生灭并且相续的感觉,在这个阶段修行者可以见到身心同时生灭,身心现象一生起他就观,一观就迅速灭掉,这是观察身心现象迅速生灭的智慧。此智有助于告诉修行者修行正确与否,如果修行正确可以导向涅槃。

5、崩坏随观智

持续观照下去的话,修行者可以觉知到名、色法的坏灭。他不但感觉不到身体形状,而且连知道的心也消失掉,这时达到第五观智,此智也叫作“坏灭随观智”(bhagānupassanā-āa),了悟到一切身心现象坏灭的现象,因为它们不断地消失,消失。

6、怖畏现起智

在观察到没有任何现象能够持续,一切都在消失当中,修行者会感觉到恐怖,一切现象是可畏惧的,这是第六观智,即是生起对诸行法的怖畏。有些修行者他会感觉到恐怖并且好像在害怕某一件事情一样,但是问他害怕什么,他也找不到他之所以害怕的原因,他没有任何理由害怕,事实上他所害怕的就是一切身心现象不断地消灭,消灭。

7、过患随观智

在达到第六观智之后,修行者会感觉到悲哀,因为没有什么是可以贪爱执著的。有时候他感觉想家,事实上他并不是真的在想家,但是他感觉到想家,他对一切身心现象都感到悲哀,这是第七观智,是观照色法的过患与危厄。

8、厌离随观智

然后当修行者继续观察身心现象,他会感觉到厌倦,一点快乐也没有,因为他观察到一切现象迅速在消灭,消灭,他感觉好像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安住,没有地方可以生活,没有地方可以去。假如他在修行内观之前非常喜欢看电影,然后当他修行到这一个阶段的时候,即使别人强迫他去看电影他也不会去,这种智慧即是第八观智,是对诸行法的厌离。

9、欲解脱智

修行者对一切不断消失的身心现象感觉到厌倦,但是这时候如果让他休息一下不必继续修行,他也不愿意这么做。从第七观智体会到身心的危险和过患,从第八观智生起了厌离,现在修行者对于身心已经充满了一种求解脱的乐欲;就像被关在监牢里的人,无时无刻都想逃跑一样。第六、七、八观智是相关联的,怖畏现起智引发过患随观智,而再由过患随观智引发厌离随观智——然后产生欲求解脱智。此智是欲解脱出离于一切行,欲求解脱可以导致对修行更精进而求证涅槃。

10、审察随观智

由于欲求身心解脱的结果,激发修行者想找出一条解脱的路——但还不知道怎么做,只是体会到身心中的三法印,而生起一种强烈欲求脱离身心的感觉。在此阶段,修行者比前几个观智更常见三法印,因为见到身心的无常、苦、无我,就引发想要灭苦的强烈欲求。这个阶段是审察前面的六智,它其实也是一种三相思惟智。

11、行舍智

修行者观察到一切身心现象的生灭极端地分明,心极端地专注在观察目标,所以他感觉到非常的平静安祥。他这时候的心既不痛苦也不快乐,心境非常平静稳定,观察一切身心现象的生灭极为迅速。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内观境界,叫作“行舍智”,是舍离诸行的智。

12、随顺智

随顺智是世间范围的最后一智——世间范围亦即以身心为所缘。从现在起涅槃成为心的所缘。此智是随顺于前面的八智及后面的三十七菩提分,以行道而得其道果。

13、种姓智

此智是超越凡夫种姓的智。前一个阶段观智的心和所缘都还属于世间,而此智不同于前面其它观智的地方是此智以涅槃为所缘,即出世间。虽然此时不再以身心为所缘,但此智尚未完全达到出世间。在此观智中,心的智慧使修行者从凡夫转变成圣者,这是在生死中,心第一次以涅槃为所缘,虽然是以涅槃为所缘,但此智还无法完全断惑。

14、四道智

种姓智是凡夫和圣者的界线,再进一步就从凡夫进入到圣者的境界。当修行者越过这一个界线的时候,他感觉到好像一下子落入某一种身心状况,这时候就是“道智”,这是第十四层智慧。经上说,道智是以涅槃作为观察的目标。是走向四位圣者的道,道心第一次生起时称为须陀洹道。在更高的道果上,又会生起三次。修行者第一次成为圣者,他不会再堕于四恶趣中了。共有四个出世间智: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

15、四果智

果心总是紧随着着道心而来,果心是从道心而生的出世间果,这是第十五层的智慧,是产生四位圣者的果智。果位共有四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16、省察智

达到果智之后,修行者开始回顾自己修行的过程,并且回顾自己是否已经灭除了烦恼,是否已经达到苦的止息,于是他能够了知这些情况,这就是第十六观智,是审察自己剩余的烦恼,并用择法去断除这些烦恼的智慧,又名为“返照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十六观智

赞 (0)

如果对您有帮助,打赏支持一下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