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念佛方法有多种,可否两种兼行乎?例如持名,观想并行?(智恒)
答:观想持名,古人兼修者甚多,自莲池大师以后,渐用一种方法,以其容易一心也。
问:印光大师文钞中劝人念佛,要兼念观音菩萨,以祈免难消灾。岂念佛不能消灾乎?(陈净愿)
答:一句弥陀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焉有不能消灾之理。不过净土法门念佛,要发愿往生西方。或杂他愿,恐有不专之弊。大师此语,原为生死心不切之学人方便说法,若果念到离境平等,自然八风不动,尚何忧乎灾难。
问:周利灜陀伽,根性下愚,释尊为何偏不教他念阿弥陀佛而教他念扫帚呢?(智雄)
答:释尊教人,应机而说,并无定式。因当时一眼看见扫帚,便信手拈来,即是妙谛。且周利只陀伽于扫帚仅是二字,尚忘其一,若教以六字洪名,不更强人之难乎?
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样除平时念佛以外,有什么最好的方法来预防,不使发生魔病退转?(慧德)
答:定力与戒德,两者足却魔障。
问:平时不信佛,亦不敬佛,临终幸遇善知识助念,其人不知念佛真理,这能往生吗?(慧贵)
答:立发信心,随教肯念者得生,否则无益。
问:持往生咒与念佛意义有何差别?(许炎墩)
答:往生咒与佛号功用上并无差别,不过繁简难易不同耳。
问:如在卧室里,或是便所里,不问出声念佛,与心里默念,不是都不恭敬吗?(邓慧心)
答:卧室亦不妨出声念,惟身卧以后,只宜默念,不可再出声念;在便所里,也是宜于默念。以大小便溺及睡眠等,俱是不能避免之事,而念佛又主念念相继,故在不方便处,采取心念。
问:听说某居士专念阿弥陀佛,不念其他。连观音亦不念,其修法如此,是否合法?(赖栋梁)
答:单刀直入,亦无不合。
问:阿弥陀佛之接引身相,是坐是立?(大宽)
答:接引相是立形,乃急迫引去,速离娑婆,不暇坐待之意。
问:念佛愿生西方极乐国是否是贪?(钟世贤)
答:是愿非贪,为生西求证,回入娑婆,广度众生故。
问:经云:心即是佛,既自心是佛,那么我一心自念己名,是否可以成就?(佚名)
答:念心当可成就,名与心异,念之恐增我见,果能不起分别,如数息或参话头之法,未始不可。但属自力,与净家念弥陀万德圣号二力感交者,其功德与难易,则大有区别矣。
问:家庭工作多,念佛的正课时间少,散念或心中默念多,能成就吗?(周慧德)
答:果能心中多念,易入三昧,焉有不成就之理。
问:正课念佛回向后,连接诵大悲咒其他以外之经,未知有碍正课否?(林梦丁)
答:回向以后再有念诵,乃是别愿,只不背本修之旨,即无妨碍。
问:看小说,看电影,唱戏听戏,都能得到忘我境界,而一心不乱。此等一心不乱,和念佛一心不乱有何分别?(智煌)
答:小说,电影,戏剧等,不外诲淫诲盗,及悲欢离合,对之便生喜怒哀乐,如是心动神移,安得说一心不乱,所谓一心不乱者,是万缘放下,八风不摇,外离诸境,内若止水。
问:念佛时承指示不必观想,后学修持时,遂感觉思想无一定方向不易集中,应以何法治之?(许蘶文)
答:佛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复印于心,要他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复始,心力即可集中,如仍不能,再兼采记数之法,一气三句,再一气三句,后一气四句,其数为十,如是一十二十,乃至百十,心若一走,数即错乱,此法最易使心不散,试看银行中行员点钞票,其速如风扫秋叶,却清楚不乱,可悟心力集中之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还初』 » 李炳南居士:阿弥陀佛之接引身相,是坐是立?